中大西洋姿彩: 回憶老爸

2018年6月
陳倫茜

1948年的南台灣,一般都是大太陽,自行車和三輪車經過黃土街道,總是吹來一陣煙塵,卻沒看人怎麼遮住鼻子。我爸是高個子英俊青年,1948年帶著一雙皮鞋、一件棉襖、一張家人照片,到高雄去探哥哥。兄弟兩人從此相依為命,在高雄的大企業工作,爸是自學的會計師,考了執照就在同一家公司的高雄與台北分公司待了一輩子。

內戰離鄉 上帝牧養
1926年,爸出生在長江邊上的小城鎮江,喜歡到一個山頭玩,那有中國內地會的總部。爸少年時跟哥哥在宣教士家中打乒乓球信主,改變了他的一生。
22歲的爸找機會去台灣探親,在台灣一住就是38年,直到60歲退休來美。
戰爭讓一群青年基督徒沒有了父母,他們在倪頌德傳道(大家稱Auntie)的帶領下,同心建立「高雄國語禮拜堂」。教堂剛建好,爸在青年團契結識一位文官的女兒,後來成為教會舉行婚禮的第一對新人,他常以此引以為傲。那時代的教會很有能力。教會為吳勇長老的大腸癌求醫治,他就從手術床上下來回家,完全得醫治。教會為張明哲伯伯禱告,他離開信了很久的佛,信主成為台灣校園團契的創始人。
一個夏天晚上,爸在高雄加工出口區佈道,好多女工都帶著孩子來。當時我是初中生,爸讓我將孩子帶到旁邊,講《聖經》故事,唱兒童詩歌。當年傳福音的熱情,一直留在我心中。
主日崇拜,爸總坐右邊第一排記錄講道,每月出版「會訊」由他邀稿、編輯、填方格紙、送印刷廠,也探訪、領會、講道、開會、接待講員。主日聚會完,我家總是有一大群叔叔阿姨來吃午餐。兒童主日學是在成人崇拜之前開始,這一天我們小孩可以穿漂亮衣服,坐三輪車去聚會。我經常忘記帶奉獻,就找爸要一個銅板。

日式宅院 童年憶往
我小時候住在日式宅院,院裡有花有樹有牆,日本式塌塌米的房子,可以聽到地下通風口老鼠竄來竄去的聲音。宅院的水泥地很平坦光滑,我們穿上爸買的四輪溜冰鞋,真是很快樂。
爸有胃病,喜歡吃後院的木瓜。我和大弟喜歡爬到樹上窺探隔壁的院子。晚上我們乘涼,在暗黃燈下,爸坐在籐椅上講故事唱歌,鄰居的孩子都過來一起玩。照像機是當時的洋玩意兒,爸常常在黑暗的浴室沖底片,掛在一條長線橫過我頭頂。有一天他在紙箱裡孵小雞,燈泡掛在箱子上頭,看著鮮黃羽毛的小雞破殼而出,讓我這學齡前孩子太喜悅了。爸晚上總為我拍背唱催眠曲,為我拉直褲角讓我舒服。若是半夜拉我起床,那就是曇花開了,或是地震要躲到街上去。
有一天,街上搬來鋼琴老師,我非常喜歡那聲音,媽也想彈,但是她讓我學了。老師認為我有天分。爸教我讀簡譜看鍵盤,因為他去監獄傳福音都要彈手風琴。
爸為了帶我和大弟去學畫畫及合唱,從自行車升級為摩托車,三人擠在一台車上。小弟出生後我們搬家了,認識一位鋼琴老師,我放學就去他家學琴。爸此時買了吉他給自己,望遠鏡給大弟,我則好好練琴,比賽演奏,每次演出都得到一件新洋裝。

遙念庭訓 信仰傳承
爸寫得一手好毛筆字和詩詞,也喜歡音樂和歌唱。讚美詩集的老歌,他91歲了仍記得。他非常感謝上帝,三個兒女各自成家,共有七個孫輩。教會的金色年華團契,是爸媽週末喜歡去的聚會。媽總是邀了公園認識的人,讓爸接送,然後大鍋大盤的帶著食物與大家分享一個快樂的星期六。雖然後來爸耳不聰目仍明,他還是每次都到會,直到最近走不動了才停止。媽的突然過世給爸很大的打擊,他變得內向了,生活的範圍越來越小,每年3月這段時間就惦念媽。2004年爸心臟瓣膜手術前,他留在書桌上一個便條,大概是給媽的,寫的是蘇軾的詩:「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他總說:「媽叫我多活幾年陪她,可是她先走了」,邊說邊搖頭。每晚他為全家每一個人提名禱告,他的座右銘是:「至於我和我的家,我們必定事奉耶和華(上帝)。」爸今年3月因心臟病過世,享年91歲。我是義人的後裔,當為主而活,傳承信仰的接力賽,讓多人得福。

(作者是鋼琴家,在費城神州教會聚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