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 (社論) 善與惡的內戰

2018年6月
策劃與撰稿:吳約珥、冉燕飛律師、文展雲律師、周簡艷珍、雷路得、李薇、陳熾、周天駒、蔣若谷、朔方、勞伯祥

聆聽粵語

錄音者:謝虹

聆聽國語

錄音者:Cindy

人性是善是惡,一直是人類無法定奪的話題。有些講法是人裡面兼有善惡,其走向在乎人的一念之間,或被怎樣的外在環境影響;也有人認為,人的修養,所受的教育,也會影響人的善惡取向。《聖經》中的使徒保羅,也曾認真地為自己生命裡的「兩個律」之鬥爭而呼喊:「我真是苦啊!」苦,是因為那惡的律常常得勝,讓他去做所不願意做的惡事,卻無法去做所渴慕去做的善事。
「惡念」通常千變萬化,甚至是出神入化的。相反「善意」卻很直接及單純。類似耶穌的教導:「是就說是,不是就說不是,若是多說,就是出於那惡者。」從善與惡的區分而言,「多」的那部分通常是不好的,不管是人的言語,或是人的行為。
雖然「善」是那麼簡單柔弱,但通常人還是會選擇站在「善」的那邊。事實上,我們都有一個經驗,當我們回到「善」的懷抱時,就好像回到母親懷抱一樣,深感滿足。對於基督徒而言,當我們遵從「善」的呼喚,感覺那是最喜樂的時刻,像回到創造我們的天父的懷抱中一樣。從這個經驗看來,人性的本質是善的。
當人類選擇犯罪後,就讓罪惡有機會在人的生命中掌權,與神隔絕,就是與我們生命的源頭分開了。救贖的意思,就是讓我們有機會重新與神恢復關係,因著耶穌基督為我們的罪而死,使罪惡權勢徹底消失,使潛藏在人性深處的善再次復甦。
能否棄惡行善,與一個人的膚色種族,或宗教地位無關。在「好撒馬利亞人」的故事裡,那些具有崇高地位的猶太祭司與利未人,被認為是道德權威,但可惜的是,隨著「權威」而來的是虛假與腐化。相反地,撒馬利亞人本來被標籤為等而下之的,血統不純的敗壞族群,但卻可以有良善的表現。可見,耶穌講述這個故事,是要告訴我們:不要以為有敬虔的宗教地位就一定是善的,而是任何懷有善意的人,即使是被人所輕看的撒馬利亞人,也可以散發善的香氣,更有機會遠離罪的轄制。
《聖經》中另一則關於撒馬利亞人的故事,說的是一個曾犯罪的撒馬利亞婦人,當她認識耶穌後,竟然能夠有勇氣自暴其短,公開談及自己過去的不道德人生,同時勇敢地大聲頌揚那位把她從情慾中帶出來的耶穌基督。這表示她已站在「善」的一邊,得以完全地勝過罪惡了。就像被罪所苦的使徒保羅總結的那樣:誰能救我脫離這取死的身體呢?感謝上帝,靠著我們的主耶穌基督就能脫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