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 虎口脫險遐想

2018年6月
策劃與撰稿:吳約珥、冉燕飛律師、文展雲律師、周簡艷珍、雷路得、李薇、陳熾、周天駒、蔣若谷、朔方、勞伯祥

聆聽粵語

錄音者:徐少彤

聆聽國語

錄音者:Lucy

中國著名相聲演員姜昆,曾在1987年表演過《虎口遐想》;2017年,他又演出了《新虎口遐想》。兩段相聲,說的都是掉入老虎洞後如何想辦法脫險,不同之處在於:30年前,周圍很多人,女的解裙帶、男的解皮帶,眾志成城地一起拽他成功脫險;30年後,周圍還是很多人,但有人在直播,有人在微博,有人在拍照,有人打電話,就是沒人伸援手……
這個場景,反映出一種社會心理學現象,旁觀者效應(Bystander Effect)):在緊急情況下,個體在有人在場時,出手幫助的可能性降低,援助的機率與旁觀者人數成反比。當然可以說,這是由於責任分散——沒有一個雨滴認為,是自己造成水災,但根本問題卻是《聖經‧馬太福音》指出的那樣:「只因不法的事增多,許多人的愛心才漸漸冷淡了。」(二十四章12節)
吳約珥牧師回憶:70年代我們移民來美國,有人告訴我,若想坐順風車,只要舉起姆指,類似按讚的手勢,就會有車子停下來載你一程。我嘗試時仍有些戰兢,不敢相信,但當我把姆指舉起來的時候,果然有車停下來!那人不僅送我要去的地方,還等我辦完事情送我回家。當時心想,美國以基督教立國,人們的愛心真令人感動。現在,搭順風車的越來越少了,人們既怕上了賊車,又怕好心沒好報……
在中國,自從2007年,南京市民彭宇陪同在路上跌倒的徐姓婦人前往醫院,引起民事索賠糾紛,被告成為肇事者,並由法院裁決「根據公平原則合理分擔損失」,一次性付給原告人民幣45,876元之後,兩種極端情形並肩風行,社會道德風氣嚴重毒化:一是「碰瓷」職業化,故意製造假車禍等,敲詐勒索他人;二是見死不救「正常」化,甚至成為新的社會規範,就像相聲《新虎口遐想》描繪的那樣——我特別想救您,但我怕把您救上來,您說是我把您推的,我說不清楚。
在人的愛中,天然地包含著「施予」和「需求」兩種;施予的少,需求的多,是常態。而施予的愛極有限,且總是傾向於施予者的所能、所好。如果沒有法律加以保護,人們當然會選擇自行逃避因施予而帶來的傷害。歐美國家制定的「好撒馬利亞人法(Good Samaritan Law)」,就是用立法手段鼓勵並保護好撒馬利亞人:在緊急狀態下,當施救者因其無償救助行為,給被救助者造成某種損害時,可豁免其責任(詳見第三版)。
毫無疑問,從法律上免除見義勇為者的後顧之憂,可正向助推揚善抑惡,但真正能賦予我們勇氣,走出他人即地獄的泥淖,拯救被社會垃圾所戕害的良知,超越不法之事造成的傷害,唯有基督的捨己之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