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安全依附 不可缺少

2019年9月
策劃與撰稿:李飛君、郭寶珍、梁靜心、晉雲、朔方、勞伯祥

聆聽粵語

錄音者:Michelle

聆聽國語

錄音者:Lucy

資深紐約執照臨床社工、體感療癒治療師郭寶珍,從事輔導十餘年的經歷及學習體感創傷治療課程的經驗,令她深深體會到:從嬰孩到兒童期,親子間建立起的「安全依附」關係,是子女成長不可缺少的重要元素。她所輔導的受助者中,很多既因童年時缺乏安全依附關係,以致成長中出現不同的精神健康問題,如:社交焦慮症、焦慮症、抑鬱症、創傷後症候群等。

依附理論

20世紀,著名發展心理學家約翰•鮑比(John Bowlby)提出「依附理論」:童年時期親子依附關係的好壞,會影響未來的性格、情緒、智能等方面的發展以及人際互動的質素。他在1944年進行的研究還發現,特別是在零至五歲時期,如果母親不能給予孩子一個穩定、親密、安全的關係,會增加孩子長大後出現反叛、負面情緒行為,甚至嚴重到反社會及暴力行為。
現代「依附理論」進一步證實,從嬰兒期到兒童期,孩子與母親或其他可依附及穩定的照顧者,如父親、祖父母等,如果能建立安全依附關係——穩定、親密、安全、長久,對於大腦的發展十分有益,亦是建立健康情緒、智能及社交成長很重要的元素。反之,孩子長大後,會影響其建立親密關係,出現焦慮、抑鬱等精神健康問題的機率增加。

多元迷走神經理論

神經科學家Dr. Stephen Porges,於1990年代提出多元迷走神經理論(Polyvagal Theory)。多元迷走,即迷走神經的許多分支。「迷走神經」,連結大腦、肺、心臟及腸胃等許多器官。該理論認為:人類的許多精神症狀,包括憂鬱症、創傷後症候群及在兒童身上常出現的過度哭泣、過動或社交障礙等,其根本原因皆來自安全感的缺乏。
人的身體感覺會與別人的聲音和臉有互動作用,來判斷環境是安全或是危險。Porges讓我們看到:自律神經並非只是戰(Fight)或逃(Flee),還連結了社會人際關係。他提出的正向社交互動(Social Engagement),即是透過正向的人與人之間的眼神接觸、溫和的面容和微笑、慰藉的語調,協調人體的自律神經,從而穩定情緒及感受安全。特別是18個月以下的嬰幼兒,需要透過母親的體味、聲音、觸摸、面部表情來協調自律神經,幫助建立健康情緒和智能發展。
在美國華人社區,很多父母辛勤工作,為的是給兒女提供富裕良好的環境,但結果卻造成缺席父母家庭越來越普及,以致蠶食了兒童的健康成長,影響安全依附關係的建立。上述理論告訴我們,從心理及生理層面,父母都是最能幫助孩子建立安全依附的,特別是母親。自古以來人們都表揚母愛的偉大,母親與生俱來的母愛是上帝給與的,從母親懷孕開始即已與孩子有緊密、奇妙的連結,因而祖父母、保姆、3C電子產品,都不能代替父母的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