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文天地: (聖樂頻道) 《彌賽亞》神曲

2019年4月
蔡陳中慧編寫

聆聽粵語

錄音者:Levitt

聆聽國語

錄音者:Vincent


《彌賽亞》神曲是佐治•韓德爾(George Frideric Handel)中年失意時,創出的驚世鉅作。

早年享名聲

韓德爾的音樂天賦很小就被發掘。七歲生日收到他的安娜阿姨送的一座舊的古鋼琴;父親帶他到宮廷,他試彈風琴就一鳴驚人;跟隨著名音樂家薩裘(Hen Zachau)學習古鍵琴、管風琴和作曲,常常有令人驚喜的作品,老師隨後又教他小提琴、雙簧管;除了研習德國、義大利作曲家的作品外,他開始寫不同樂器的奏鳴曲(Sonata);十一歲就成了當時年紀最小的管風琴師。
其後他繼續學習創作聖樂及清唱劇。青年時在漢堡歌劇院工作,曾旅居義大利,在宮廷任職,學習了巴羅克時期華麗、豐富的宮廷音樂。成年後,先後在英國的歌劇院,交響樂團任小提琴手,在宮廷任樂長。自此長居英國,共創作了四十六齣歌劇、三十六齣神劇和無數管弦樂,以及著名的水上音樂和皇家煙花音樂。韓德爾的作品,旋律優美流暢、簡潔古樸,風靡歐洲。

譜寫《彌賽亞》

後來,義大利式的華麗歌劇風采漸退,他亦漸受冷落。約五十歲時,便鬱鬱不得志,生活潦倒。這時,好友查理‧詹尼斯(Charles Jennens)交與他一本根據《聖經》寫成的劇本——《彌賽亞》。他不經意地展開閱讀,卻深受感動。在投入創作的二十四日內,他廢寢忘餐,一氣呵成,譜成《彌賽亞》神曲(又稱清唱劇)。期間他常為劇情感動,澘然淚下,時時弄濕手稿。在譜寫「哈利路亞」大合唱時,雙膝跪下,雙手向天。當時有僕人進書房內,見他在流淚,高聲呼喊:「史密夫!我看見天門開了,主基督坐在寶座上,眾天使也在高唱『哈利路亞』!」

《彌賽亞》全曲共有五十八節,分為三部分:

一、預言彌賽亞(救世主)的降生。當以色列民離棄耶和華神,神藉先知,如以賽亞、哈該、撒迦利亞、瑪拉基等,多次預言:黑暗終必過去,彌賽亞終必降生,救贖世人;而且有一天,祂會再來,以公義、誠實審判世界。(參《瑪拉基書》第三章1-3節;《以賽亞書》四十章1-5節)
二、救世主成為代罪羔羊,受苦難,並復活,完成救贖大功。祂為我們的過犯受害,為我們的罪孽壓傷;因他受的刑罰,我們得平安;因他受的鞭傷,我們得醫治。預言祂的受苦及日後得權柄(參《詩篇》六十九篇20節;十六篇10節;二篇1-9節),因祂復活得勝(《啟示錄》十九章6-16節;十一章15節)。此段終曲是「哈利路亞」(「榮耀歸給主,讚美主」之意)大合唱。
三、以默想述說救世主戰勝死亡和最後的審判。死的毒鈎就是罪。感謝神,使我們藉著我們的主耶穌基督得勝,戰勝死亡!如今祂在神的右邊也替我們祈求。(參《羅馬書》第八章31-34節)最後,願頌讚、尊貴、榮耀、權勢都歸給坐寶座的和羔羊,直到永永遠遠!(《啟示錄》第五章12-13節)並在「阿門!」的大合唱聲中結束全曲。

首演成盛況

《彌賽亞》神曲於1742年4月13日在愛爾蘭首府都柏林首演,極為轟動,盛況空前。據說翌年在倫敦演出,英皇喬治二世,聽到「哈利路亞」大合唱時,極為感動,肅立聆聽,全場也隨之起立;這成了以後聽此曲的傳統行動!
演唱此神曲全部,需歷三小時。其中包括有朗誦調、吟唱調、詠嘆調與合唱曲;全曲佈局均衡,音樂的對比、變化等,簡直是神乎其技,無與倫比。「哈利路亞」更是合唱曲精品,其旋律崇高雄壯,和聲佳美充沛;用鼓聲及小號作引子,氣勢磅礡,充份表現出基督徒對主耶穌救贖的感恩及歡樂之情。
韓德爾自幼年深得母親及安娜姨的教導,敬畏神。中年不得志時,卻能因基督的愛所感動,如迷羊回轉,寫出此鉅作。此曲如此感人,不是單憑個人的才華,定是體會到基督降世為人的救贖之恩是何等浩瀚偉大,領人進入崇高、莊嚴、神聖的境地。他強調該曲的演出者及觀眾都應心存虔敬、感恩、謙卑去演繹及聆聽。二百多年來,每逢受苦節(受難節)或聖誕節,世界各地都會獻唱這神曲,提醒世人,不可忘記上帝的恩典。
1759年4月14日,韓德爾如他所願,在受苦節安返天家,葬在西敏寺墳場裡。墓旁屹立他的雕像,面向天際,注目天家,手中拿著他最珍愛的歌譜,上面寫著:「我知我的救贖主活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