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靈小憩: (生活隨筆) 馬斯洛增項

2019年4月
方曉

聆聽粵語

錄音者:笑鳳

聆聽國語

錄音者:素芳

在報上讀到一則新聞:倉儲式賣場「好市多(Costco)」出售的一款起司通心粉(Chef’s Banquet Macaroni And Cheese Storage Bucket),雖是重達27磅的超大桶裝,卻竟然熱銷到賣光缺貨!售價便宜是一個原因,可供180人份,只付$89.99;最重要的是保存期限,可長達20年!
事實上,這款商品已存在多年,近來才突然大賣。雖然原因尚不明朗,但從商家陸續推出「因應末日來臨」之食品的銷售動向上,可以看出端倪。消費者購買類似糧食包,可為家庭應付災難做準備。為物質生活未雨綢繆固然不錯,但在末日災難來臨之前,只有肉體生命的安危最重要嗎?
人生在世,總有人不斷在提醒我們:不要像彷彿將活一千年那樣行動,因為死亡窺伺著你……但是,人的生命本就是短暫的,從出生那一刻起,就開始一天比一天臨近死亡。如果我們的成長與努力,只為讓肉身的存活多延續些時日,豈不終歸徒勞?
所以,人終其一生都在為精神尋找家園。只是每個人的時間都有限,就算要活三千年、數萬年,總還是明白:任何人失去的不是什麼別的生活,而是現在所過的生活;任何人所過的也不是什麼別的生活,而是現在失去的生活……因此不敢放棄今生的任何機會,恐怕與可依憑的目標失之交臂!
但是,什麼樣的目標才是不可或失的?人生最終的價值,絕對不只在於生存,否則就無法豐滿和充實生命的果實。心理學家馬斯洛(Abraham Maslow)以其「需求層次論(Hierarchy of needs)」聞名,即人的需求呈現出從生理需求到安全感需求;再從感情需求到自尊要求;最後到達認知與自我實現的層次性。
然而,到了晚年,他又為其理論增添了一項峰值:超自我需求——人將尋求在宇宙中的定位、尋覓靈性層面的價值與重要性。因著這一增項,統合了人類需求的各個向度。事實上,生命如果缺失了思考和覺醒,就不會理解「我」是誰、從何來、向哪去的哲學命題。
有人形容:精明是鼠的眼,明察眼前食物;聰明是虎的眼,覺察近處獵物;英明是鷹的眼,洞察遠處風物……但這都不足以把我們帶入精神的安歇處。環顧一下走過的來時路,也不難明白:任何失敗,追根溯源,都有一個錯誤方向的出發點,而人生真正的苦難,是心靈無依無靠的飄零狀!
因此,能使我們與造物主和好的,不是人的智能,而是人的謙卑。仰望十字架上的耶穌,相信死而復活的基督,因為這個世界有苦難,而祂已經勝了這個世界!只有把心思意念放在耶穌基督裡,才可能最終領悟:心中那種更神聖的存在,遠比那些引起各種效果、像用線牽扯著人心的事物更崇高。
我們所度過的時間,每一分,每一秒,付的都是生命的代價!而心有歸屬的狀態,可以有效地驅散恐懼、懷疑、慾望的作祟,激勵人不因某個時候必定結束生命而畏懼,只為從未開始過合乎受造物之本性的生活而羞愧。
無論過去多麼深遠,無論未來多麼遼闊,我們可運用的全部也只有轉瞬即逝的當前——把身外之物交給世界,把心內之悟留給自己,就在當下做出最明智的選擇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