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天地: 幼兒特殊教育服務

2016年10月
李飛君(執照心理諮商師)

每年9月開學,是幼兒院老師最大挑戰的時候,三、四歲的幼童,初次上學,需要適應新環境很不容易,最常見的是分離焦慮,哭聲迴盪在課室之間此起彼落。過了適應期,情況未有改善者和其他有情緒行為的兒童,老師都會轉介給我。我會到課室裡觀察他們,也會約見他們的父母,了解家庭背境及成長經歷,提供父母有關兒童心理健康發展知識及有效的處理孩子情緒行為方法,亦會與孩子進行一對一的遊戲治療(Play Therapy)。

三歲的安娜是孿生兒,她和早她幾分鐘出世的哥哥安安讀同一班。安娜坐不定,多動,不跟隨老師的指引,她喜歡什麼就做什麼,老師一攔阻,她就大發脾氣,整個人在地上滾,不肯起來,很固執,可以和老師對抗糾纏很久,老師很頭痛。我見了她媽媽,她只有這對孿生兒,父母都忙於工作,很多時候都需要親戚或朋友幫忙照顧孩子。哥哥安安也有情緒行為和言語問題,但鬧脾氣沒有安娜那般嚴重。我觀察到安娜注意力不集中,社交興趣不大,自理能力比同齡孩子低、語言發展遲緩,也有類似強迫的情緒。
我與老師討論後,鼓勵媽媽為安娜申請紐約市教育局的特殊教育服務(CPSE),這個服務有專業的團隊,為有需要的學童提供一對一的治療服務,費用由政府負責。安娜接受詳細的心理評估後,學校同工還陪同媽媽參加教育局特殊教育會議幫她做翻譯;開會結果,安娜得到的服務有:特殊教育學習老師(SEIT)、語言治療(Speech Therapy)、職能治療(Occupational Therapy)及物理治療(Physical Therapy)。

我持續地在學校見安娜和她的媽媽,我給安娜遊戲治療,訓練她的專注和社交能力;也提供媽媽兒童心理教育和支持。媽媽積極配合,減少了自己的工作時間,儘量抽時間與孩子互動,家庭開始定立規則,獎罰清楚,讓孩子有所適從。媽媽也學習管理自己的情緒,用積極但溫和的態度來引導孩子,作為孩子的榜樣。

媽媽很願意來學校做義工,觀察老師的課室管理技巧,我也邀請她參加每月一次的家長支持小組。在小組裡,我提供正面處理孩子的情緒和行為的方法,大家也開放地討論個別孩子的問題。家長們慢慢發現,原來作父母的願意騰出時間來坐在一起,真誠地分享教養孩子的苦與樂,是一個減壓的時間;藉著彼此了解、抒發情緒、支持打氣,不但可以舒緩壓力,還能把正能量帶回家裡。安娜的媽媽每次都出席,在小組裡,也有一位孿生孩子的媽媽,兩位媽媽相逢恨晚,每次聚會都會坐在一起,相信她們比其他媽媽們更明白照顧兩個同齡的孩子身心的疲憊和壓力。

經過學校及老師、特殊教育老師和媽媽教養型態的改變,在各方面的努力之下,安娜進步不少,滾地、大聲尖叫這些問題行為已完全停止,專注能力提高,與老師配合和社交能力有明顯改善,學習能力也有良好進展,媽媽現在也為哥哥安安申請特殊教育服務改善語言能力。0-5歲是兒童心智發展的重要黃金期,像春天的土壤,充滿生機。許多兒童的情緒行為問題在幼兒時已可以察覺到,越早接受專業治療越好,切勿留待「秋天」。(真實個案,徵得當事人同意,兒童名字用假名)

(「橄欖樹全人關懷」積極推動社區、家庭及教會對精神疾病有更多的認識和提供實際有效的關懷方法,請留意網站olivetree.cchc.org免費的心理健康教育講座及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