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 從「糧心」到「良心」

2018年10月
策劃與撰稿:柯津雲、陳麗婷、朔方、周天駒、勞伯祥

聆聽粵語

錄音者:柯津雲

聆聽國語

錄音者:Cindy

 

世界糧食日2018的主題「行動造就未來」,對準的一個目標是「2030零飢餓」,希望鼓勵大家朝著「徹底消除飢餓」這個目標一起來努力。

各盡其責 生「糧心」
糧農組織在糧食日的活動手冊指出「飢餓問題與每個人都息息相關」,列出了社會各個階層的任務。各國政府和領導人,需要關注氣候變化,加強保護弱勢群體,監督市場,倡導健康飲食,增加科研投入,等等。許多的飢餓問題是因為政治的動盪、衝突、戰爭造成的(如《號角》8月報導的「一杯涼水行動」援助逃難到孟加拉的羅興亞難民),因此各國肩負重任,要努力維持和平的民生環境。而小規模家庭農民需要聯合起來,學習如何實現可持續耕作,如何為自然災害做準備和災後迅速恢復。還有私營部門(保險、營銷、通訊和金融等服務業)則可以提供資金,改善農場,善用資訊,倡導尊重環境、減少浪費等等。
最重要的,卻是作為消費者的我們每個普通人。在看到世界的飢餓現狀,了解浪費糧食的驚人數據之後,希望我們都能行動起來,從每天的小事情上,改變生活習慣,減少浪費,樂於分享(請參看第二版的「惜食3部曲」和「愛的分享」),別人的飢餓不再是事不關己,而是成為我們的負擔,為別人的糧食的需要而用心關注,即人人都要有一顆「糧心」。

不知不能 虧「良心」
數據告訴我們,每天損失或浪費的糧食的四分之一,就足以養活世界上的飢餓人口,所以,如果解決了浪費問題,飢餓問題也就基本解決了。可是,怎麼解決浪費問題呢?這卻不是把人們的「糧心」鼓勵起來就可以解決的,而是要從浪費的根源說起。
浪費從根本上是起源於人對上帝的無知:人不認識上帝,不知道人所擁有的金錢和物質,甚至包括我們的身體,其實都不屬於自己。上帝按照自己的形象造了人,交給人治理全地的責任和權柄,但是這一切的所有權是屬於創造萬物的上帝的,我們應該按照主人的要求來做個良善忠心的好管家。可是人任憑自己的喜好,過度地消費,比如放縱食慾,使身體不勝負荷。(數據顯示每年竟有340萬人死於超重和肥胖!)其實當人離開神的時候,人的光景遠不止是食物的浪費,而是「心地昏昧,與神所賜的生命隔絕了,都因自己無知、心裡剛硬,良心既然喪盡,就放縱私慾,貪行種種的污穢。」(《聖經・以弗所書》4章18-19節)
即使人知道應該不浪費,也不一定能做到不浪費,因為人的墮落之後帶來的無止境的物質的慾望,人無法靠自己來掌控和自律。《聖經•羅馬書》八章7節說,「原來體貼肉體的,就是與上帝為仇,因為不服上帝的律法,也是不能服。」華人傳統所教導的勤儉樸素,在物質豐富的美國,已經很難在我們的下一代傳承,《憫農歌》的「粒粒皆辛苦」已不夠力量去提醒人們珍惜糧食。
人本性裡的自私、對人沒有憐憫、不願分享和施予,也是造成浪費的原因。人只願意看到自己的需要,很少會主動去關注別人的需要;家裡多出來的食物,情願任其壞了、爛了,也不會想到城市的某個角落會有人需要,更不會主動地去供應遠方飢餓的人。

迴轉重生 新「良心」
要能從心裡願意,並能夠做到不浪費,需要的是一顆重生之後的新的「良心」:因著敬畏創造主,認識祂,也認識人墮落的本質,承認人的無能,於是心悅誠服地迴轉,接受耶穌基督的救恩,接受祂的主權掌管,靠著耶穌灑去「我們心中天良的虧欠」,存著誠心和充足的信心來到上帝面前(參《希伯來書》十章21-22節)。
得到一個清潔的、沒有虧欠的良心,才能按照聖靈掌管的良心做事,節制、忍耐、公義、負責,不僅自己不浪費,做個生活的好管家,而且能夠憐憫有需要的人,近處的或遠處的;能夠用實際行動來伸出援手,擔負起「幸福者的責任」(參看第二版),給飢餓的人、有需要的人,供應食物和愛心。

有了新造的良心,會從心裡發出願意,「或吃或喝,無論做什麼,都要為榮耀上帝而行」(《哥林多前書》十章31節)。盼望更多的人因著的新造的「良心」,讓「糧心」成為工作的自然關注和日常生活的常態,而不只是一年一度的「饑饉三十」,或糧食日的片刻警醒。這樣,「零飢餓」就會是不遠的願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