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 莫讓甜蜜成負擔

2018年7月
策劃與撰稿:秦黃業玲、葉浩亭、潘佩英、陳成、周天駒、柯津雲、朔方、勞伯祥

聆聽粵語

錄音者:柯津雲

聆聽國語

錄音者:Cindy

 

每個人都應該過一個自律節制的生活,尤其是糖尿病患者,不能讓過量的糖成為負擔;這個挑戰著人抵禦甜蜜誘惑的自控力。

棉花糖實驗
關於自控力,1960年代末開始了一個著名的斯坦福棉花糖實驗(Stanford Marshmallow Experiment),沃爾特・米歇爾博士(Dr. Walter Mischel)對斯坦福幼兒園的孩子們進行測試。實驗給予孩子兩個選擇:可以選擇要一顆棉花糖作為獎勵,或者選擇等待一段時間直到實驗者返回,然後得到兩顆棉花糖。多數孩子忍不住誘惑,等不及15分鐘,就吃掉了那顆棉花糖。只有30%左右的孩子成功吃到了兩顆棉花糖。後來的跟踪研究發現,能忍耐而吃到兩顆糖的孩子長大後通常具有更好的人生表現,如更好的SAT成績、賺更多的錢,身體更健康,更快樂一些。這個研究在不同地方、不同文化都得到類似的結果。

忍耐節制難上難
這個有趣的實驗反映的其實不只是孩子,而是人類的共同特點:我們很難控制自己——「我現在就想得到我想要的,」很難忍耐等候接受延遲的滿足(Delayed Gratification);特別是當成癮時,就更難拒絕誘惑。糖尿病可以算是對自控力最嚴格的挑戰——無論引起糖尿病的原因是什麼,每個糖尿病患者都必須嚴格地控制飲食,每天都實實在在地經受著自控力的考驗:如果任憑自己想吃就吃,那血糖馬上就升高;如果長期任憑自己,後果則是加重的病情和諸多的併發症。更讓人沮喪的是,目前還沒有藥可以根治糖尿病,所以一旦患上糖尿病,就一生都要面對這持續的考驗。

自控力專家難自控
糖尿病患者面對的是對食物的節制,其實不只是食物,任何的東西,只要失去控制,都會成為一種負擔、一種轄制。因棉花糖實驗成名而成為自控力專家的米歇爾博士,他自己也不能倖免,他深受菸癮的困擾,曾經一天三包不停地抽,嘗試戒菸,可是戒了又抽,來回很多次很多年,就是戒不掉。直到有一天,他看到一個肺癌末期的病人肺的狀況和臨終的樣子,他突然醒悟,每次看到菸,就會想起那個病人的樣子,這樣他就對菸生了厭惡,從此不再抽了。可是戒掉了菸癮,他還有控制不了的急脾氣,改不掉的愛發火的毛病。而這正是所有人的現實,靠著自己人無法勝過許多挑戰和軟弱,正如《聖經》中聖徒保羅的慨嘆,「我所願意的善,我反不做;我所不願意的惡,我倒去做。……我真是苦啊!誰能救我脫離這取死的身體呢?」(《羅馬書》七章19、24節)

凡事可行卻不受轄制
在人無助無法自控的時候,上帝為願意尋求祂幫助的人,開一條路,如保羅說的,「感謝神(上帝),藉著我們的主耶穌基督就能脫離了。」(《羅馬書》七章25節)只要願意信靠耶穌基督、這位生命的掌管者,人可以獲得一種自由,「凡事我都可行,但不都有益處。凡事我都可行,但無論哪一件,我總不受他的轄制。」(《哥林多前書》六章12節)在這種自由裡,我們可以不追求立即的滿足,而把眼光放在更遠更有意義的地方,願意為這個目標而敬虔地生活,每天做對的選擇,因為「操練身體,益處還少;惟獨敬虔,凡事都有益處,因有今生和來生的應許。」(《提摩太前書》四章8節)

永生應許不落空
糖尿病患者也許會為要終生服藥而感覺像被判了死刑,再也不能盡性地吃自己喜歡的美食,而且身體會因病有各樣的症狀,眼睛、腳、腎臟等都陸續出現問題。但是正是在這些病痛中,我們可以清楚看到自己的軟弱和無助,因而願意承認創造主上帝,接受祂的幫助。當我們重新建立和上帝的愛的關係,願意依靠祂來度過此生的年日,我們可以相信祂在《聖經》裡對天堂永生的應許:「不再有死亡,也不再有悲哀、哭號、疼痛,因為以前的事都過去了。…一切都更新了」(《啟示錄》二十一章4-5節)當耶穌再來的時候,「死人要復活成為不朽壞的,我們也要改變。這必朽壞的總要變成不朽壞的,這必死的總要變成不死的。」(《哥林多前書》十五章52-53節)因著對這個確實應許的相信,不管是糖尿病還是其他的疾病,都不再成為負擔,而是每天激勵我們去渴慕永生、為永生而活的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