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大西洋姿采: 尋神之旅 喜樂無窮

2017年2月
海偉

從古至今,無論是帝王將相還是貧民百姓,或煉丹尋仙,或求神拜佛,無不是渴望長命百歲。甚至《聖經》裡也能找到這樣的經文:「要孝敬父母,使你得福,在世長壽。」(《以弗所書》六章2節)所以無論是信教或是不信的,長壽一直是被看為一種福分。然而,很多長壽的老人卻不這麼想。據外媒報道,印尼一位名叫Saparman Sodimejo的長壽老人,現在都147歲了,他見到自己的親朋好友們一個個「走掉」,感覺很痛苦。家族中的10名兄弟姐妹、4任妻子以及所有兒女都已離世,自己如今剩下的只有寂寞。他說他好想死啊,每天都在等待死亡的降臨。

當你去網上搜索新聞,去看看那些活出上100、110歲,甚至130、140歲的老人們的想法,你一定會感到驚訝,因為他們當中大部分的人說活得好痛苦、好想死。人們千方百計的追求長壽,而當有些人真正得到這種福分的時候,卻抱著求死的心態活著,這顯然很奇怪、很諷刺。但是仔細想來還是合乎情理的。如果人只有肉體的活著,而沒有其他的東西支撐,沒有人陪你分享共同的記憶,沒有人陪你分享快樂或痛苦,就像活在一個只有自己的世界裡一樣,那顯然是生不如死。

說到長壽一定也要會說死亡。弟兄在很小的時候就參加過親人的葬禮,長大後參加了更多年長或年輕的人的葬禮。我依稀記得頭一次參加葬禮時,遙遙站在遠處觀望曾祖父的遺體的場面:白布蓋著的遺體,躺在一個搭建的架子上。之後,幾乎所有的葬禮都是如此,無論華麗的還是簡單的,隆重的還是潦草的,死後都是一塊白布遮面,待人上去掀開,見最後一面。

相信很多人和我小時候一樣,都對這塊白布下面的遺體感到好奇。好奇的不是那張比普通人蒼白的臉,而是那令人畏懼的死亡:死亡到底是什麼?但活著的人不知道死亡的滋味,而死去的人卻難以訴說。如果有機會看見那將死之人的掙扎,無論是那垂暮的,是那猝然的,還是那絕望的,一定難以輕鬆地看待死亡:彌留之際的思念,肢體殘缺的痛楚,生命流逝的恐慌;走的太快,來不及遺憾;去的太慢,承受著痛苦。

如果人死後只有白布蒙臉,那活著有什麼意思?既然已經知道難逃一死,何必來這世界遭罪,死時又要受苦?不禁要問:生命的意義到底是什麼?

而同樣是老人,卻有不一樣的暮年。我的外公已經74歲了,自從退下教會的職位後,卻依然持續教會的工作,在退休後,四處奔走傳講神的道,即使受傷卧床半年、出差各地卻不會說普通話、年已古稀不復當年,他從未停止過跟隨神的腳步。家人們都勸他,到了一個頤養天年的年紀,不要再如此操勞了,他卻不聽,卻也不做解釋。相信很多神的工人都是如此,難以停下這跟隨、事奉神的腳步。

但還是有人要問,既然人終身尋求神是活著的意義,難道就不用體會死亡的痛苦,就能躲避掉暮年的哀傷,就能免去臨死前的掙扎?《詩篇》一百零五篇3節說,「要以祂的聖名誇耀,尋求耶和華的人,心中應當歡喜!」基督徒尋求神,並不是受苦,而是心裡安息喜樂,並得著豐盛的生命。在世受苦,就如背起神定給我們的十字架(神的旨意),但卻不是因為背著苦。就像耶穌基督背十字架走向各各他山,並釘十字架流血。不是他莫須有被判罪要去做,而是因著使命,祂要為世人的罪去流血受苦,祂的內心是得勝的、是喜悅的。基督徒也當是喜悅的,因為這苦是因著我們去尋求神、去經歷祂給我們的使命。所以,同樣要經歷死亡、苦難和折磨,尋求者若停下尋求的腳步,就如失去了心中的歡喜,那就像那些痛苦地活著,生不如死之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