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 騙局套數 有跡可尋

2018年8月
策劃撰稿:柯津雲、丘灼明、戴雄曉、周天駒、朔方、勞伯祥

聆聽粵語

錄音者:鄺穎怡

聆聽國語

錄音者:Lucy

美國聯邦貿易委員會(Federal Trade Commission,簡稱FTC)於每年三月,公佈由「消費者哨兵網絡數據簿 (Consumer Sentinel Network Data Book) 」收集和分析的,全美範圍內在過去一年中發生的投訴及相關數據。2014年,冒名頂替類詐騙第一次進榜單就位列第三;2017年,欺詐類投訴高達110萬宗。數據顯示,罪犯在詐騙消費者上越來越熟練。

利用盲信
利用政府部門及公用事業公司在民眾心中的威望與信用,而冒充國稅局、移民局、法院、FBI的執法人員或電信、銀行、郵局等機構職員,以欠稅、核查身分、涉嫌犯罪、有傳票或欠話費、身分被盜、帳戶存在漏洞、郵包有毒品等藉口,恐嚇受害人若不按照他們的指令開設新賬戶或網絡銀行、轉帳、匯款,將被傳喚、逮捕、凍結名下存款。最具欺騙性的是在來電顯示中,以相關機構電話號碼掩蓋自己的真實號碼;最容易識破騙局的法則是,上述機關或公司,不會打電話來要求民眾提供個人信息及支付款項。

調動盲從
友情、親情、愛情,是不法分子手中的另一張牌,迫使人們落入感情用事的陷阱。他們在電話中冒充熟人,讓接電者猜猜是誰;待受害人報出熟人姓名後予以承認,並約見面;隔日再編造各種故事,說明急需用錢,實施詐騙。或者通過各種渠道獲取人們的電話,再以受害人家屬的老師、醫生、朋友的名義,虛構其家屬急病、出車禍、被綁架,令受害人在驚慌失措中上當受騙。又透過網戀行騙,聲稱在金融公司工作,有投資高回報期貨的內線消息;或致送鮮花、禮物、情書;在贏得信任後,以旅遊、創業、意外等種種藉口索要錢財。
詐騙分子可透過求職或社交網站了解個人信息,所以遇到比你更了解你、更懂你的人的人時,小心!

製造盲區
深諳「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製造盲區。通過短信告之受害人,何時何地刷卡多少錢,或已扣取信用卡年費多少,或告之身分被盜,需要密碼升級或審查資金,騙取受害人銀行卡、信用卡、賬號機密,實施犯罪。
或群發虛假貸款、融資、中獎、招工、招生、優惠銷售等信息,一旦受害人主動聯繫,便要求受害人向指定帳戶匯錢,支付所謂的個人所得稅、公證費、手續費、保證金、培訓費、報名費、會員費,或要求提供信用卡等個人信息,達到詐騙目的。
也有歹徒透過電話或電郵,打著網絡公司的旗號,通知電腦被駭;然後「好心」提供私人服務,或下載某軟件加以改善,當然電腦擁有者要先提供個人信息啦!
詐騙手段越來越專業,翻新速度也越來越快,大有道高一呎、魔高一丈之勢,怎麼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