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大西洋姿彩: 再讀《聖誕頌歌》

2017年12月
清照

每年到了聖誕節,英國作家狄更斯的《聖誕頌歌(A Christmas Carol)》故事影像,總會盪漾在我心裡。兒子年幼時,我們因著地利之便,經常出入紐約聯合廣場附近的舊書店Strand,在那裡一耗就是大半天。在聖誕季節,書店會擺出許多應景的書籍,20多年前,美國的基督教色彩比現在更濃厚,可以見到如《聖誕頌歌》這樣的書。近期再訪該書店,更多的是《核桃鉗》等的聖誕系列作品,可見國家更世俗化了,這是不爭的事實。

《聖誕頌歌》在1843年12月19日初版,當時狄更斯是被逼著寫書,解決燃眉之急的債務。哪知出版後造成轟動,至今已成為全球知名的聖誕故事之一,被翻譯成各種語言,歷久不衰。本書將聖誕精神再次發揚光大,故事說到一個吝嗇刻薄的守財奴史古基,因著夜間的靈異經歷,得到救贖的過程。

「話說從頭,馬里已經死了,千真萬確地是死了。史古基知道馬里死了嗎?當然知道!要不然呢?這麼多年來,史古基是馬里唯一的事業夥伴、唯一的管理兼執行人、唯一的繼承人、唯一的朋友,也是唯一的哀悼者。儘管如此,史古基顯然十分節哀,連喪禮當天他都能不改商人本色,討價還價錙銖必較,大大省下一大筆喪葬費。」

故事從追溯七年前的新年前夕,史古基的長年合夥人馬里死了,身後淒涼。他們兩人都是唯利是圖、苛薄員工的老闆。聖誕前夕,史古基與助手鮑伯依然辛勤工作,天氣酷寒,史古基捨不得在火爐中多加幾塊炭,使鮑伯凍得發抖。史古基的外甥弗瑞德來訪,祝聖誕快樂,並邀請舅舅隔天至家中共享聖誕晚餐,卻被史古基轟了出去。

同日,兩位為救貧慈善的募款人來訪。史古基無動於衷,認為國家的救貧法及救濟院已足夠照顧窮人。募款人告訴他,許多窮人寧可餓死也不願上救濟院,史古基竟冷酷地答道:「如果他們寧可死,那最好就去死吧,順便還可以解決人口過剩的問題。」

當夜,史古基竟然見到馬里的鬼魂,嚇了一跳,緊接著許多奇幻的事件發生,屋內鈴鐺發出巨響,並傳來金屬曳地的鏗鏘聲。死了七年的馬里,身纏一條由無數帳簿、房地契、鎖鑰與錢箱錢袋所組成的沉重鎖鍊。他在世時浪費生命,對人毫無關愛慈悲,如今被罰在無止盡的悔恨中,不得安息。馬里生前最珍愛的物質,死後卻成為他永恆的折磨。

馬里特來向老友示警,並說今夜將有三位聖誕精靈到訪,他們是史古基得到救贖的唯一希望。果然如馬里所述,代表過去的、現在的、未來的精靈的確來訪,史古基得到啟示,受了感動,開始珍惜家人朋友。最後生命被改變,將自己從上帝而來的財富,用來祝福人,活出真正的聖誕精神。史古基開始與人分享財富,在給予人的同時,自己收穫最多,第一次真正享受到聖誕的愛與歡樂!

但願狄更斯的這部小說,成為一張溫馨的邀請卡,讓您敞開胸懷,也接受耶穌降生救贖人類的計劃,活出一個有愛、有新生命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