休士頓: 社交恐懼症

2017年6月
講員:劉小青醫師
整理:珍葉

「社交恐懼症(Social Anxiety)」是今日曰全球第三大精神病症。

這一代的青少年被稱為I世代(I Generation),亦即ipad Generation。每年有20%的人患有社交恐懼、失調、混亂等。這可能是現代的社交媒體,導致青少年有社交恐懼;同時,亦與濫用酒精有關。

在社交恐懼失調之下,可能導致多種終身併發症,如:焦慮症、憂鬱症、兩極症、酗酒、吸毒、曠野恐懼症、營養失調等。

社交恐懼症診斷標準

‧對社交場所的持續恐慌。通常是害怕與陌生人的交往,害怕被人評價、羞辱和嘲笑。
‧可能會觸發驚恐發作。
‧自知不必要,但無法控制。
‧儘量迴避社交場所。
‧影響工作和學習。

症狀分類

(一)認知的症狀:
過強的自我意識;自覺不足;消極的自我;降低的自我形象;害怕别人的評價;自我要求過高

(二)行為的症狀:
迴避目光接觸;躲避會上發言;不願在公共場合進餐;避免會見生人;害怕情緒影響做決定;交友有困難;習慣性躲避行為

(三)身體的症狀:
臉紅;聲音顫抖;身體發抖;口乾;出汗;胃不適;抽筋;站立不穩;呼吸和心跳加快;神志模糊
治療方法

藥物治療——醫生會按照病人的病情,開出不同的藥方.

心理治療——
a. 心理分析法:分析病因,尋找恐懼原因
b. 生物學理論:失去平衡的神經遞質,可以用藥物來調整失衡。
c. 認知行為療法:通過改變認知和行為來改變情緒狀態,如焦慮。研究指出:這個方法最有效。

認知行為療法——
a. 了解焦慮(Anxiety)、恐懼(Phobia)、害怕(Fear)的情緒。
b. 了解認知偏差(Biased Perception)、負面的思為習慣(Negative Thinking Pattern)
c. 重建合理的(Reasonable)、正面的(Positive)認知習慣。
d. 訓練(Training):放鬆訓練(Relaxation)、社交技能訓練(Social Skill Training)、壓力排解(Stress Management)、解決問題(Problem Solving)。
e. 暴露療法(Exposure Therap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