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孩子把你的手給我

2019年12月  
策劃與撰稿:丁霈恩、唐健華、鄭立新、魏謝雯、晉雲、朔方、田距、勞伯祥

聆聽粵語

錄音者:笑鳳

聆聽國語

錄音者:Oulude

美國教育心理學家吉諾特(Haim G.Ginott),在其著作《孩子,把你的手給我(Between Parent and Child)》中說:任何一位父母,總有一天會感覺到,「我的孩子不再是個孩子了!」這令家長百感交集:「欣喜的是種子長成了一棵小樹;擔心的是我們不再能為他遮擋所有的風雨了,不再能站在他和世界之間以保護他免遭生活中的各種危險了。」

孩子能勝任嗎?

德裔美國心理學家與心理分析學者艾瑞克森(Erik Homburger Erikson),在《兒童與社會(Childhood and Society)》一書中,將人生劃分為八個社會心理發展階段:0-2歲為嬰儿期;2-4歲為幼年期;4-5歲為童年早期;5-12歲為童年中期;13-19歲為青春期;20-39歲為成人早期;40-64歲為成人中期;65歲-死亡為成人晚期。
由此可見,19歲前變化快、週期短、可塑性強,故環境對於成長、調整、自我察覺與認同至關重要!凡關心子女的父母,無不願為孩子創造「最好的」成長條件。許多財力無慮的家長選擇在好學區買房,讓孩子就讀優良學校,但這可以保障他們在沒有父母陪伴下面對不可避免的挑戰?有篇瀏覽量極高的網文,講述一位美國校長給新老師的信,發人省思:
「我是一名集中營的倖存者,我親眼看到人類所不應該見到的悲劇——毒氣室由學有專長的工程師建造;婦女由學識淵博的醫生毒死;兒童是由訓練有素的護士殺害……所以我懷疑教育的意義。我對你們唯一的請求是,請回到教育的根本,幫助學生成為具有人性的人;你們的努力,不應該造就學識淵博的怪物,或者是多才多藝的變態狂,或受過教育的屠夫。」

什麼是教育的根本?

位於德州的第二浸信會學校(Second Baptist School),致力於使每位學生與耶穌基督建立個人關係,每天能夠學習上帝的話語,以充滿自信地應對自我與世界的挑戰。校長Don Davis特別強調學校榮譽準則:「作為第二浸信會學校的一員,我不會撒謊、作弊或偷竊;我將盡我最大的努力,在我的學術和個人努力中體現基督般的正直,並鼓勵其他人採取相應的行動。」
每個家長託付給學校的孩子都是上帝的產業,故學校衡量教育的準繩,應是如何用上帝賜予的洞察力,去啟蒙和幫助孩子發揮天父賦予的內在潛能。兒童時期是人一生中的基礎,「教養孩童使他走當行的路,就是到老他也不偏離。」為此上帝帶領許多有恩賜的人在基督教學校服事。
紐約法拉盛基督教學校(Flushing Christian School)校長Karen Blatt表示,老師熱愛在這裡教書,因為無論教哪個科目都可以跟學生講奇妙的上帝;每天一節《聖經》課,確保孩子熟悉上帝的教導,有分辨是非的能力;學生學習回饋社區,幫助別人、激勵自己,課後參加同伴輔導班、「國際希望會(Compassion International)」兒童資助項目……當訪客讚賞學校裡每個人都這麼和善時,老師回答:「我們都被基督改變了。」

都被基督改變了!

吉諾特認為,教育的目標是讓孩子長成值得尊敬、擁有憐憫心、勇於承擔責任、關心他人的人。要達成這一使命,最首要的是讓耶穌基督的愛進入孩子的世界。在法拉盛基督教學校任職的Mary也分享:一次,有家長在暑假前一天來考察學校,看到很多孩子含淚擁抱老師道別;那家長馬上說「不用看了,這麼多孩子愛老師和學校,這種學校上哪裡找?請告訴我如何報名註冊就可以了。」
在這裡,有入學時英文為第二語言的學生,畢業時不但進入很好的高中還取得了高額奬學金;有嚴重學習障礙的孩子,經過幾年學習,竟進入「全國少年榮譽學會(National Junior honor Society)」;有家庭因為孩子在這裡而認識了上帝,信了主得救;還有為孩子教育問題爭吵不休的父母,眼見孩子轉變而關係改善……Mary感歎:在學校工作的日子,與其說是上帝需要我事奉,不如說是上帝將祂的恩典展示給我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