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月
撰稿與策劃:蔣若谷、朔方、周天駒、李薇、勞伯祥
春夏秋冬,四季輪替,不僅帶來多采多姿的環境變化,也有益於動植物生長。四季的氣候特點是春暖、夏熱、秋燥、冬寒,給人體帶來不同的影響,故對營養的要求也隨著季節變化而有所不同。
◎結十二樣果子
《啟示錄》說:「在河這邊與那邊有生命樹,結十二樣(或譯:回)果子,每月都結果子;樹上的葉子乃為醫治萬民。」(廿二章2節)也就是不同的季節有不同的農作物;應該說當季盛產的農作物——植物、果子是最適合的食物,甚至有調理「醫治」的功效。如暑熱天時出產的冬瓜、西瓜,美味多水分兼有解暑功能;秋天雨水漸少,天氣乾燥,雪梨、葡萄、李等蔬果生津潤燥。
近年來科技的發展,許多蔬果乃溫室種植,分不清節令,然而《創世記》說:「看哪,我將遍地上一切結種子的菜蔬和一切樹上所結有核的果子全賜給你們作食物。」(一章29節)果蔬都是神所賜,只要新鮮,清洗乾淨,按照時令調配,都於身體有益。
◎藏於冬
冬季寒冷,萬物潛伏、陽氣內藏,人體也處於收納時節,任務是調整五臟六腑,令氣血平衡。此時可適當多攝取「產熱營養素」──富含碳水化合物和脂肪的食物,進行溫補,以保證優質蛋白質的供應,提高耐寒抗病能力。冬氣寒,既要少食生冷,也不宜燥熱。
各種肉蛋類、動物肝臟、烏雞、鴿、鵪鶉、魚蝦類、海參、豆類等,富含蛋白質及脂肪,禦寒效果最好;海帶、紫菜、髮菜、海蜇、菠菜、大白菜、玉米等含碘食物,促進甲狀腺素分泌,增加產熱能力,增強血液循環;時令水果、胡蘿蔔、葉類與深綠色蔬菜以及芝麻、葵花子、木耳、乳製品等,均可提高抗寒能力。
◎生於春
春歸大地,萬物始生,人體藉大自然的生機活力迸發。此時,疏風散寒是要務,故當飲食清淡,宜減酸增甘,而忌大熱、大寒、肥膩、生冷。由於冷暖不定,要增強抵抗力,可適度食用辛溫升散之物:麥、棗、花生、蔥、香菜、大蒜、洋蔥、薑、芹菜等;亦可選用百合、山藥、蓮子、枸杞等。
春季依然乾燥,可以花草泡茶飲。每種花草都有各自的性、味、功效,需根據自身的體質進行調整。性溫花草:梅花、茉莉花、玫瑰花、月季花、藏紅花等;性寒花草:夏枯草、金銀花、菊花、槐花等;性平花草:合歡花、玉米須、芙蓉花、薰衣草等。性溫花草最好不要和性寒花草配伍。
◎長於夏
隨著地熱蒸騰,萬物華實,人體亦藉勢促進生長功能,但天氣暑熱,令人煩躁不安,影響內分泌及免疫系統,故飲食宜清淡、低脂、低鹽,多食易消化、富含維生素的食物,牛奶、豆類、雞肉、瘦肉、章魚、鯽魚、鴨蛋等,補充營養;萵苣、茄子、冬瓜、黄瓜、苦瓜、絲瓜、竹筍、草菇、豌豆、菠菜、馬鈴薯、芹菜、毛豆、藕等蔬菜,紅豆、綠豆、蓮子、薏米及粗糧,強心健體;少苦增辛,適度食用大蔥、蔥頭、大蒜、薑等。炎夏汗多,適當進食酸味蔬果,有助生津解渴、健胃消食:番茄、檸檬、草莓、烏梅、葡萄、山楂、鳳梨、芒果、獼猴桃,以及番石榴、西瓜、葡萄、梨子、桃子等當季水果。
◎收於秋
春種秋收,春華秋實,人體代謝經過春興夏發,開始轉向內斂平靜。秋天宜收不宜散,而酸收辛瀉,故要儘量少吃蔥、薑、蒜、韭菜、辣椒等,多食酸味果蔬,如蘋果、楊桃、柚子、石榴、柿子(其餘與夏季酸果同)。
由於氣候乾燥,飲食以養陰清肺、潤燥止渴為主,具此功效的食物有:芝麻、核桃、蜂蜜、銀耳、百合、枇杷、菠蘿、梨、甘蔗、荸薺、菠菜、豆芽、蓮藕、豆漿、乳品、鴨蛋鴨肉、烏雞、魚、糯米、粳米等;防燥不膩的食物有:茭白、南瓜、桂圓、紅棗、核桃等;健脾補胃的有:蓮子、山藥、扁豆等。
食有穀肉果菜之分,人有男女老幼之別,體有虛實寒熱之辨,故四季飲食因人因地而異。《聖經》也說:身體是神的殿,凡事要有節制。願我們在建立良好飲食習慣的同時,領會造物主的美意,體會祂的全能全智,讓身心靈都得著康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