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 四時有明法

2017年1月
撰稿與策劃:蔣若谷、朔方、周天駒、李薇、勞伯祥
*本文各節氣日期均為2017年時間。

二十四節氣,作為古代訂立的農事補充曆法,最早確立了春分、秋分、夏至和冬至,其後加入立春、立夏、立秋和立冬,表示寒暑往來;小暑、大暑、處暑、小寒、大寒,象徵氣溫改變;驚蟄、清明、小滿、芒種,說明物候現象或農事活動;雨水、穀雨、白露、寒露、霜降、小雪、大雪,則反映降水量。

◎最是一年春好處

‧立春梅花分外艷

立春(Beginning of Spring):二十四節氣之首,2017年2月3日*,表示春天的開始。「春日春盤細生菜,忽憶兩京梅發時。」立春當天,用餅皮包裹生菜,做成春餅或春捲,大家分食,祈求身體健康,稱之為「咬春」。春寒料峭時,梅花已獨立枝頭,向人們傳遞著春的消息,也因此被譽為「東風第一枝」。

‧雨水紅杏花開鮮

雨水(The Rains):2月18日,雨水增多。「好雨知時節,當春乃發生。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春夜喜雨》杜甫)正是描寫春雨景象。杏花與春雨,是自然界的一對佳偶,詩中的杏花多以春雨為襯。《臨安春雨初霽》:小樓一夜聽春雨,深巷明朝賣杏花。

‧驚蟄蘆林聞雷報

驚蟄(TheWaking of Insects):3月5日,天變暖、有春雷,進入春耕季節。動物、昆蟲自入冬即藏伏土中,不飲不食,稱為「蟄」;「驚蟄」即雷聲驚醒蟄居動物的日子。在古代中國與現代日本,驚蟄稱「啟蟄」,意為蟄蟲開始活動,漢朝因避諱景帝,而將「啓」改為義略近的「驚」,意思也從「開始」變為「驚醒」,因時序不合又置換了「驚蟄」與「雨水」的順序。

‧春分蝴蝶舞花間

春分(Spring Equinox):春季的中分點,3月20日,古時又稱「仲春之月」。此時太陽直射點在赤道,晝夜均而寒暑平,全球晝夜等長。春分後,太陽直射點北移,故春分也稱升分。北半球晝漸長夜漸短,南半球夜漸長晝漸短。春分氣溫逐漸回升,蝴蝶亦從蛹蛻變,是一年中蝴蝶出沒的第一個高峰期。

‧清明風箏放斷線

清明(Qingming Festival):4月4日。《曆書》:春分後十五日,萬物皆潔齊而清明,蓋時當氣清景明,萬物皆顯,因此得名。清明放風箏(又稱「鷂」或「紙鳶」)的習俗源於清代,有「斷鷂放災」的意涵。人們將災禍病情寫在風箏上,再將之施放,待風箏高飛即剪斷線絲,象徵災禍病情隨風箏消逝而去。

‧穀雨嫩茶翡翠連

穀雨(Grain Rain):4月20日,雨水增多,利於穀類農作物生長。此時「湖光迷翡翠,草色醉蜻蜓」,翡翠是鳥名。穀雨亦是採茶時節,明代許次紓在《茶疏》中談到:清明太早,立夏太遲,穀雨前後,其時適中。

◎綠樹濃陰夏日長

‧立夏桑果象櫻桃

立夏(Beginning of Summer):5月5日,標誌著夏天的到來。在浙東寧波、舟山地區,立夏有吃「立夏蛋」等習俗,孩童將蛋裝入網袋中,掛於胸前,並舉行「拄蛋」活動,即互拼誰的蛋比較硬;還要吃「牡蠣煮蛋」,因「牡蠣」和「立夏」在寧波話中諧音。在農耕時代,桑是主要種植作物,《詩經》對桑的描寫比任何作物的次數都多,並含恭敬之意:維桑與梓,必恭敬止。靡瞻匪父,靡依匪母。(《小雅》)桑梓是父母所種,見之如見父母,故「桑梓」也是故鄉的代名詞。

‧小滿養蠶又種田

小滿(Grain Buds):5月21日,夏熟作物的籽粒開始灌漿飽滿,但還未成熟。「江南沃野過插秧,江北麥麩便灌漿。」(《小滿》左河水)是這時的寫照。小滿裡憧憬著夏收的殷實。

‧芒種玉秧放庭前

芒種(Grainin Ear):6月5日,是農作物種植時間的分界點。芒,指麥類等芒作物已經成熟;種,指谷黍類作物播種的節令。因此,「芒種」也稱「忙種」,是農民忙著散種的時候。

‧夏至稻花如白練

夏至(Summer Solstice):6月21日,是最早被確定的節氣。西元前七世紀,古人用土圭量日影,夏至這一天日影最短,因此把這一天稱作「夏至」。「夏至節」古時又稱「夏節」,也是重要的傳統節日。進彩扇,贈香囊;慎起居,假三日,是舊俗的夏至。當天吃麵,也是很多地方的習俗,因新麥已經登場,吃麵有嚐新的意思。

‧小暑風催早豆熟

小暑(Lesser Heat):7月7日,《月令七十二候集解》:暑,熱也;月初為小,月中為大。天氣開始炎熱,但尚未達至極點。農諺曰:「小暑小禾黃」,指第一期稻作黃熟了。

‧大暑池畔賞紅蓮

大暑(Great Heat):7月22日,正值中伏前後,為一年最熱時期,喜熱作物生長速度最快之時。盛夏炎熱,在荷花池畔納涼,意趣盎然。楊萬里《暮熱遊荷花池上》云:細草搖頭忽報儂,披襟攔得一西風。荷花入暮猶愁熱,低面深藏碧傘中。

◎秋風起兮白雲飛

‧立秋知了催人眠

立秋(Beginning of Autumn),8月7日,炎夏即將過去,涼秋即將來臨。早在先秦周代,王公貴族逢立秋即舉行迎秋祭祀。立秋後,一場秋雨一場寒,但在處暑之間,暑氣仍在,而「知了」此起彼落的情歌,就像大自然的催眠交響曲。「知了」學名「蟬(Cicadidae)」,棲息於樹;雄蟬以震盪腹腔演奏響亮樂章,被古希臘人尊為「歌唱之王」。最奇特的週期蟬(Magicicada)產於美國,可在地下蟄伏13或17年,然後破土而出!

‧處暑葵花笑開顏

處暑(Stopping of Heat),8月23日。處,止也,暑氣至此而止。處暑寒來,天地始肅,穀物成熟。葵花,即「向日葵(Helianthus Annuus)」,也到了採收時節,怒放的黃花如太陽光芒一般。

‧白露燕歸又來雁

白露(White Dew),9月7日。水氣在夜晚凝結,清晨可見滾玉晶光般露珠。古人認為秋屬金,金色白,故以白形容秋露。《詩經》中有謂:「蒹葭蒼蒼,白露為霜。」此時,候鳥開始遷徙:鴻雁來,從北向南;玄鳥歸,燕子南飛避寒;群鳥養羞,貯糧備冬。

‧秋分丹桂香滿園

秋分(Autumn Equinox),9月23日。分者,平也,為秋季中分點。陽光幾乎直射赤道,全球晝夜等長,故天文學將秋分視為秋季的開始。秋分後,陽光直射點南移,北半球始晝短夜長,南半球漸晝長夜短。詩人左河水如此歌詠:暑退秋澄氣轉涼,日光夜色兩均長。銀棉金稻千重秀,丹桂小菊萬里香。丹桂,桂花之一種,色紅味香。

‧寒露菜苗田間綠

寒露(Cold Dew),10月8日。寒意愈盛,露水成霜。此時鴻雁南飛,雀鳥難見,菊花盛開。北宋王安石有「空庭得秋長漫漫,寒露入暮愁衣單」的詩句。

‧霜降蘆花飄滿天

霜降(First Frost),10月23日,是秋季最後一個節氣。氣肅而凝,露結為霜。不耐寒植物停止生長,草木色黃而搖落,故唐朝詩人元稹形容:「風卷清雲盡,空天萬裡霜。秋色悲疏木,鴻鳴憶故鄉。」唯生長於濕地的蘆葦(Reed),卻花開如絮,翩躚若雪,揮灑天地之間。霜降之後,冬天來臨。

◎冬至陽生春又來

‧立冬報喜獻三瑞立冬(Beginning of Winter),11月7日;立,建始;冬,乃終。自此,水始冰、地始凍、雉入水,蟄蟲休眠;萬物收藏、草木凋零,作物進入越冬期。民間取荷、桃、竹為三瑞,象徵吉祥、驅邪、高潔。立冬也是著名的節日,早在先秦戰國末期,文獻彙編《呂氏春秋》於《孟冬紀》記載:統治者在立冬日前三天開始齋戒;立冬當日率三公九卿大夫迎冬於北郊;禮成歸來,則對為社稷捐軀者,賞其子孫,撫其孤寡。

‧小雪鵝毛片片飛

小雪(Light Snow),11月22日,寒潮和強冷空氣活動頻繁,雨下而為寒氣所薄,凝而為雪,但地寒未甚雪未盛,縱然如鵝毛也多夜凍晝化。唐代詩人戴叔倫以「花雪隨風不厭看」的輕盈筆觸,繪出「一片飛來一片寒」的節氣特徵。

‧大雪寒梅迎風狂

大雪(Heavy Snow),12月7日,受冷空氣影響出現較大降雪,地面積雪。在「萬象曉一色,皓然天地中」,獨有寒梅迎風。梅花與蘭、竹、菊同列「四君子」,也與松、竹同稱「歲寒三友」,其凌冬耐寒、愈冷愈開花的特性,象徵著堅貞、剛毅、聖潔,為東方藝術家描繪歌詠的對象。最為人知的,當屬陸游的《詠梅》:無意苦爭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塵,只有香如故。

‧冬至瑞雪兆豐年

冬至(Winter Solstice)與夏至相對,12月22日。太陽直射南回歸線,北半球晝最短,極圈呈極夜;南半球夜最短,極圈呈極晝,故天文學視冬至為冬季的開始。此後,太陽直射點北移,但因輻射地面的能量比地面發散的熱能少,致氣溫續降。數九寒天,亦從冬至日始。先秦,以冬至為歲首新年;「賀冬」之節則源於漢代,進酒肴賀謁君師耆老;至於唐宋,皇帝行祭天大典,百姓拜父母尊長;沿至清代,稱為「拜冬」。時至今日,仍有「冬至大如年」之說,北方吃餃子餛飩,南方吃湯糰、粉糍粑等。

‧小寒遊子思鄉歸

小寒(Lesser Cold),1月5日,開始一年中氣溫最低的日子:小寒大寒,冷成冰團!不過,也是年味漸濃之時,遊子思鄉。

‧大寒歲底慶團圓

大寒(Great Cold),1月20日,為「寒氣之逆極」,但畢竟春天的腳步近了!很多民俗節慶包括春節,令這個節氣洋溢起喜悅歡樂的團圓氣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