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9月
策劃與撰稿:Lena Huang、柯津雲、朔方、周生智、周天駒、勞伯祥
聆聽粵語
錄音者:徐少彤
聆聽國語
錄音者:Cindy
討論空巢問題時,我們往往處於被動。不單是兒女離巢時被動,連如何面對空巢這件事也是被動的——通常都是在必須面對時才去面對。也許我們從沒有想過,人生中其實是可以有「規劃性築巢」這個可能性的。
所謂「規劃性築巢」,就是在開始建立家庭的時候,就同時開始的一種家庭規劃。首先,是早早讓自己的子女明白,我們既然被安排在一個家庭中,有同一姓氏、血緣,可以生活在一起,這並非是偶然的,而是造物主為人的幸福而刻意安排的,目的是讓我們可以在人生路上彼此扶持幫助。
當然,這個「在一起」的觀念是包括地域上,及心靈方面的。美國社會傾向於讓子女「飛」!只要有好的前途,不介意他們快快離巢,自立門戶,但無可否認,這樣的想法也有不好的地方:因為孩子這樣一飛,我們就較難在地域上彼此守護了;對於意志力薄弱,或是處世歷練不深的孩子,就很容易墮入人生困境。由於地域上的阻隔,父母要幫助他們,會有鞭長莫及之感。從照顧父母的角度看也有困難:很多子女在遠離家庭、負笈遠方時,也許沒有想到父母年老時的需要,所以當很想照顧父母時,常常是有心無力。我們的意見是,如果不是必須,能夠住在父母附近,在地域上可以彼此守望相助,那是最好的,但必須及早有所規劃。
然而由於種種原因,家人不一定能夠在地域上生活在一起。而即使在這樣的情況下,我們仍可以在「心靈」層面作出規劃。如果子女感到「回巢」是一件興奮快樂的事,那他們就會樂於經常互通消息,也一定會重視家庭團聚時刻。其實,要規劃的不只是見面的方式與日期,培養心靈的默契更為重要,否則即使人在,巢還是空的。
「規劃性築巢」也應包括與教會大家庭的關係。即使子女不在身邊時,教會仍會在我們附近,是最可倚賴的愛心群體。還有,教會活動很多,也強調身心靈看顧,讓我們不必面對空巢的惆悵,各種的活動更會讓我們感到十分充實。教會可以在節慶的日子,比如感恩節,組織全體會友所有家庭的大團聚,鼓勵每個家庭的成員參加,特別恩待教會中的獨居長者,教導下一代敬重長輩,敬重老人。
事實上,陪伴會友們走過人生窄路,是教會牧師的天職,而全體教會會友視彼此為弟兄姊妹,有互助互愛的責任。換言之,一代一代的人在教會中成長,今天的人照顧別人的父母,將來,他們自己也能坦然地接受別人的照顧。而這種無血緣關係的照顧,是由於內心對創造主的愛的誠實回應,也是周到及溫暖的,足可解我們空巢的寂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