芝城園地: 遺願清單

陳換新

2016年9月

數年前文藝喜劇電影《遺願清單(TheBucketList)》,講述了兩位患癌症晚期的病人,如何在餘下的日子裡度過歡樂和豐盛的人生。自從這電影問世後,「遺願清單」這名詞頓時流行起來,觀眾對片中的故事產生共鳴,發現時光飛快流逝,促使將願望寫下來,抓緊短暫的人生去實現。

電影裡,老富翁愛德華是一名富商,近年來在公立醫院的私有化中獲利豐盈,他實行節省成本,規定病房「一房兩床」的做法頗受非議,可是性格強勢的愛德華則處之泰然。豈料他不久被檢查出患了晚期癌症,正打算入住單人病房,卻在輿論壓力下只得與另一位老病人卡特同處一室。

卡特是個廣博見聞的汽車修理技師,白手興家,養育三個兒女成才,但代價是犧牲了年輕時要做歷史教授的夢想。曾再婚多次如今卻孤身一人的愛德華,逐漸對卡特的人生觀產生了興趣。兩位老人在病房中結下了友誼。愛德華偶然發現了卡特的「遺願清單」,他決定盡己所能,幫助卡特一一實現理想,去體驗人生的意義。

遺願清單,其實是理想清單或願望清單,因為遺願就好像自己已經去世了,但理想或願望則是可以期盼和設法實現的。社交媒體和廣告常提醒人們要到哪個旅遊景點看看,或要到哪個飯館吃一頓,那就不枉此生云云。

網絡博客們亦有較嚴肅的清單建議,他們強調清單目的是體驗新的經歷,只要按部就班,有如項目管理一樣,按時日預備與執行。他們分享清單和計劃:一位患小兒麻痺症坐輪椅多年的患者要冒險攀登香港的獅子山;有年輕的攝影師要旅遊全美國58個國家公園;有居住窮鄉僻壤的長者要到紐約的時代廣場看看;有亞裔青年要體驗染了金頭髮後和親友們的反應;也有決心學習說10種語言的「謝謝」等。

那麼我們趁著現在,給自己做一個「理想清單」,至少讓自己做第一件事,就是認識主耶穌,「但記這些事要叫你們信耶穌是基督,是上帝的兒子,並且叫你們信了祂,就可以因祂的名得生命。」(《約翰福音》二十章31節)這是人生的標杆,是一生最美的祝福,因為無論你走在高山或深谷,主耶穌會陪伴你同行。

註:《遺願清單》另譯為《一路玩到掛》(臺灣);《玩轉身前事》(香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