休士頓: 改變從自己開始

2017年7月
Vivien Li(心理諮商師)

吳太太的14歲女兒一直品學兼優,今年更考上高中名校,不料開學不久,就因在商店偷東西而被捕。吳太太憂心忡忡地來尋求輔導服務,她丈夫做生意,家庭經濟環境不錯,無法相信女兒會做出這種事。當她查問時,反被女兒責怪她逼自己去讀兢爭性最大的學校,功課壓力太大,才跟了壞同學犯事。吳太太徨恐女兒被起訴會影響前途,況且她一片苦心希望女兒出類拔萃,反被女兒埋怨,感到很委屈。丈夫是沉默苦幹型,除了負擔家庭經濟外,對家人特別是妻子情緒和家務的支持非常缺乏,家庭裡裡外外大小事宜都要吳太太獨自處理,還有一個患自閉症幼兒,她不斷為家庭勞心勞力,卻很少得到家人肯定。吳太太感到很疲憊,她的憂慮、沮喪、孤單和挫折感,在輔導過程中傾瀉而出。

吳太太來尋求幫助是一種正面動力──輔導不單提供她情緒渲泄、舒緩壓力的空間,更幫助她了解到她對婚姻的不滿及對女兒一些過高的期望,往往造成自己很大的壓力。吳太太開始重新釐定價值取向,重視女兒的感受高於成績表現,學習把自己對女兒的關愛不單用行動,也能用言語表達出來。華人父母傳統是用照顧供應兒女的需要來表示愛,譬如供書教學、為他們煮食洗衣等,很少親口說愛他們,而口裡出來的多是要求和責備,很容易形成子女自我形象偏低、感到家庭不夠溫暖和支持,造成兩代人之間的隔漠和張力。

吳太太亦學習正面思想,以感恩的心來取替憂慮,多看擁有的,提高自信,從整天眉頭深鎖,到寬容接受不完美的現實;環境未能改變,但心態可以先改變。她也參加小組活動,發現自己的困難不是獨有的,透過組員彼此的支持和關顧,能承托壓力,是往前行的動力。

後來,商店經律師處理賠償損失後,案件就此了結。女兒也汲取了教訓,並且看到媽媽從家長式管治改變為亦師亦友的態度,與媽媽的話匣子也多了,她重新投入學校生活,不再逃避功課壓力。吳太太發覺自己的改變,帶動家裡關係的改善,體驗到:與其被動地等待別人或環境改變,不如先從自己開始。

(紐約角聲橄欖樹輔導中心真實個案,徵得當事人同意,名字用假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