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味人生:讀懂食物標籤

2020年1月   

 

在超市購物,我們總會閱讀食品標籤,看看糖、鹽、脂肪所佔的分量,但其實分量並非最重要,要避免進食超加工食物,食物的處理過程才是重中之重。

有限加工

有關超加工食品危害健康的爭議一直存在,大家都知道新鮮食材對身體永遠是最好的,但使用超加工食品的情況卻一直沒有改變,反而變本加厲。
在日常生活中,縱使不能完全避免加工食品,但超加工食品含過量的油、鹽和糖,容易引起心血管病;當中的添加劑、色素等化學品,有致癌的風險,危害人體健康。不過有限加工食品,例如急凍蔬菜,又或是一罐用鹽水浸的吞拿魚或豆,添加劑很少,也算是健康的,仍可接受,對身體的影響不算嚴重。

一分錢一分貨

消費者應該明白一分錢一分貨的道理,保質期長和價錢便宜的食品,背後都可能要付上健康的代價。食品商為了令食物保質期更長、利潤更高,通常都會加入添加劑。反之,不耐放的食品,添加劑就相對會少很多。此外,為了爭取更高的利潤,超加工食品都會使用較廉宜的食材。以牛角包為例,為什麼有些店的牛角包售價三塊錢或以上,有些兩、三塊就可以買到一打?因為使用的食材不一樣,有些店用的是成本很高的純牛油,而便宜的牛角包用的是什麼油,你可想而知。沒有人會做虧本生意的。又例如香腸,那些價格低廉的香腸,究竟含有多少肉的成分?用的又是什麼肉呢?用同樣的價錢,是否可以買到一塊新鮮的瘦肉呢?這些都是值得消費者深思的問題。同樣都是烏冬麵,為什麼價錢有天與地的差別,關鍵在於添加劑。所以在享受那保質期長、「美味價廉」的超加工食品時,真的要想一想自己究竟付上了什麼樣的代價。

簡明的成分

要分辨什麼是超加工食品,閱讀標籤上的原材料成分(Ingredients)比營養表(Nutrition Facts)更為重要。假如材料成分中,有一半是你不曉得的東西,最好把該食品放下,因為當中有太多化學品,哪管油和鹽的含量低,也無濟於事。
同樣地,營養學系副教授Moubarac認為,讀食品標籤時,看原料成份比營養表更重要:我們要看的是那些糖和鹽究竟從哪裡來?質量有多好?食物究竟是經過怎樣的處理?他強調健康食物是重質不重量的。Moubarac教授提出一個最簡單的原則就是:裡面有沒有你煮食時不會用的東西?如人工甜味劑高果糖玉米糖漿(High-fructose Corn Syrup)、氫化油(Hydrogenated Oil)、水解蛋白(Hydrolysed Proteins)等;又或是那些令食物保鮮期更長,賣相更佳的添加劑?例如:增味料、人工色素、乳化劑(Emulsifiers)、乳化鹽(Eemulsifying Salts)、甜味劑(Sweeteners)、增稠劑(Thickeners),抗泡(Anti-foaming)、發脹(Bulking)、發泡(Foaming)、凝結(Gelling)等用劑。超加工食品不是以含量多少作準的,而是以當中的材料為依據。

得不償失

食物的製作過程千變萬化,就算用的是新鮮食材,若加上大量超加工的醬料,也不是健康之選。一些日常食品,例如:麵包,早餐粟米片,都可能是超加工食品,所以在選購時,要細心閱讀成分,而那些早餐粟米片更是可避則避,因為早餐粟米片不單加了糖,還放了色素等添加劑。
戒掉超加工食物會帶來怎樣的改變?曾經有人用三個月的時間來改變自己的飲食習慣,不吃那麼重口味的食物……結果人不單瘦下來,精神也好多了。因為身體沒有吸入那麼多添加劑,不用忙於排毒,人也沒有以前那麼容易累。
超加工食品的確很方便,可以省掉烹煮的時間,但同時也可能會縮短你的壽命,一來一回,得不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