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 「滑」世代危機

2018年3月
策劃與撰稿:丁霈恩、秦黃業玲、李薇、黃朱妮娜、蔣若谷、周天駒、朔方、勞伯祥

聆聽粵語

錄音者:徐少彤

聆聽國語

錄音者:Lucy

 

2017年,美國衛生研究院(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開啟首項針對網癮的研究,為期兩年;研究對象為13至18歲沉迷網路遊戲的青少年——網癮最嚴重的群體!

鐵一般的數據

廣受家長、教育界推祟的《選擇》雜誌(Choices Magazine by Scholastic),2018年2月份報告:每10位青少年中就有七名是智能手機用戶,平均每天花278分鐘在智能手機上、發出55條短訊;遊戲玩家,用158分鐘打電動遊戲;青少年面對屏幕的時間為九小時(不包括用電腦做功課的時間),比睡眠時間還長!
60%的父母認為,孩子患有網癮(Tech. Addiction);50%的青少年認為,自己患有網癮。學生在做功課的同時,76%的人聽音樂、60%傳短訊、51%看電視、50%使用社交媒體;青少年平均每天150分鐘看電視,卻只用28分鐘閱讀;平均每天電子遊戲時間,男性56分鐘、女性7分鐘;社交媒體時間,男性52分鐘、女性92分鐘。
倡導為兒童提供安全科技及媒體的非牟利機構「常識傳媒(Common Sense Media)」,最近就使用網絡的課題,訪問了1,240位家長及其12-18歲兒女,發現:50%受訪青少年自覺對移動電子儀器上癮,59%家長覺得孩子染上網癮;66%的家長覺得孩子花太多時間在移動電子儀器上,52%的青少年同意父母的看法。

謎一樣的綁架

實際上,除了打遊戲之外,還有很多網路行為讓人成癮,包括瀏覽色情網站、賭博網站、社交網站成癮,信息過載、緊盯屏幕成癮等等。根據Vault.com的數據,美國人上網導致的勞動生產率流失,總損失額每年$540億。
怎樣知道已被看不見的網癮綁架?警告訊號包括:耐受度增高——隨著使用網路的經驗增加,必須透過更多的內容或更久的時間,才能得到與原先滿足度相當的樂趣;強迫性增強——難以自拔的上網渴望與衝動,想到或看見電腦就會上網,上網後精神振奮、難以擺脫,渴求更長時間地停留在網路上;戒斷症增深——被迫離開電腦,易出現受挫感,情緒低落、生氣、空虛感,注意力不集中、心神不寧、坐立難安。
因此,誇大科技好處、與朋友和家人相處時間減少、成績下跌等,特別是臉部表情呆滯,眼神不肯正視人,或談話公式化,都可視作網路成癮的危險表徵;當被要求,自己也有意願,減少玩手機或電子遊戲時間卻做不到,則代表已經上癮;當家長反對使用電腦或電子移動儀器,孩子會控制不住地生氣和罵人,可視為已發生網路戒斷症候群現象,必須當機立斷,揭開網路成癮的面紗,求助或請教專家做心理評估與輔導。

複雜多樣的原因

沉迷上網,原因很多且複雜,多與家庭、學業及競爭引發的精神壓力有關。在現實中常感挫折、沒有歸屬感、缺少社交技巧;缺乏生活目標、成就感、家庭溫暖;自制力弱、自我形象低、患有情緒疾病的青少年,較易上癮。
藉著上網遊戲或社交來逃避現實、紓緩壓力,但越是花時間上網,就越難面對現實及其挫敗感,反而帶來更大精神壓力;壓力,再把他們推上網,尋求虛擬世界裡的虛幻快感,形成惡性循環。
有位16歲的少年,因父母離異倍感緊張,而以打電子遊戲逃避現實。母親再婚後他轉學,每天一放學就趕回家打機。在遊戲世界裡成為所向無敵之高手的成就感,掩蓋了生活中的挫折感,他很快上癮,失去控制。
上癮,是生命被控制:無論做什麼都為癮而做,而癮又使無論做什麼都失敗。多數戒癮方法是「停止」,卻不奏效,因為戒癮的根本之法是取而代之——「曉得真理,真理必叫你們得以自由。」(《聖經‧約翰福音》八章32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