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 愛心陪伴 藉益除害

2018年3月
策劃與撰稿:丁霈恩、秦黃業玲、李薇、黃朱妮娜、蔣若谷、周天駒、朔方、勞伯祥

聆聽粵語

錄音者:文展雲

聆聽國語

錄音者:劉岱

 

孩子或渴望友情而不得,或因父母督促學習而倍感學業壓力,才轉而沉溺於電子設備,從中尋求滿足或解脫,因此以為上癮只是壞習慣、靠意志力就能克服,實在是一種誤解。事實上,上癮多自「心癮」:空虛。只有讓心充實起來——擁有生活目標及動力,才能真正「戒癮」,建立良好生活習慣。

藉益癮除害癮

所有的癮,都從感覺愉快開始。丁霈恩弟兄曾經玩過電子遊戲,甚至還自己設計過角色扮演類遊戲,深知遊戲跌宕起伏的劇情、累計的虛擬榮譽、適時的鼓勵、虛擬貨幣的買賣,及玩家一起比拚的友誼與成就感等等,恰恰是父母忽略或不能給予孩子的。
換句話說,「上癮」無法停止,只能「替代」,以「有益癮」代替「有害癮」。對於追求快樂的孩子而言,好的愛好是真實的,帶來的愉悅也是電子設備無法替代的。就如伊拉斯謨(Desiderius Erasmus Roterodamus)在《論基督君主的教育》中所說的那樣,必須殫精竭慮讓孩子從一開始就習慣最好的東西,因為不管是什麼音樂,在習慣了的耳朵聽來總是動人的。
人生中最好的東西,莫過於基督救恩:「如果你們聽過祂的道,領了祂的教,學了祂的真理,就要脫去你們從前行為上的舊人,這舊人是因私慾的迷惑漸漸變壞的;又要將你們的心志改換一新,並且穿上新人;這新人是照上帝的形像造的,有真理的仁義和聖潔。」(《聖經‧以弗所書》四章21-24節)

用真情替假意

健康的友誼,是避免成癮的好方法。對於生活在美國的華裔子弟,友誼和接納分外珍貴!2016年,香港基督少年軍、基甸少年軍訓學校與明光社,問卷訪問了1,800名中小學生,發現近八成試圖戒斷網癮卻失敗的學生,事實上無人陪伴!
美國專業戒癮輔導師王倩倩,曾在其專著中提到,當她問家長:當孩子「不打電動時,你要他做什麼」時,通常家長都啞口無言。要求孩子在餐桌上不滑手機,家長要和他們說些什麼?要求孩子不打電動,家長是否願意花時間陪伴他們?生活中常有這樣的家長:雖為孩子迷戀網絡憂心,卻吝嗇於騰出一點時間,去聽一場如何戒癮的講座……
要求孩子不沉迷網路,須為他們安排「替代活動」;這活動必須具備「成就感」、「有趣」,而不是「學業」,否則心中的空虛仍然無處安放!所以,家長成為孩子的貼心朋友,並給他們找到屬靈的好夥伴,才是解決電子產品成癮的重要環節:「若是跌倒,這人可以扶起他的同伴;若是孤身跌倒,沒有別人扶起他來,這人就有禍了。」(《聖經‧傳道書》四章10節)

以行動代虛言

互聯網的影響不只限於青少年,故以身作則成為家長的首要功課——戒孩子的網癮,要從家長自律開始;放下手機,面對面地跟孩子溝通;以開放和坦誠的態度,與孩子分享電子儀器對身心的影響,鼓勵他們有節制地使用它們,特別是睡前一小時,應放下手機或離開電腦,因屏幕光像日光一樣使人睡不好。
限制並設定上網時間,以鬧鐘協助,時間一滿即時停止。顯而易見,這是最難實施的,因此家長不能期望孩子會自行關掉,而要盡父母的責任,取走電池或設備,或使用屏幕時間監視程式,如:Circle、Luma或Unglue。有助戒癮的措施還包括:關掉App通告功能;設立屏幕禁區,不把電子儀器帶進睡房及飯廳等;享受真實世界,家人一起享受藝術、音樂、烹調和旅行。
「趁有指望,管教你的兒子;你的心不可任他死亡。」(《聖經‧箴言》十九章18節)只有父母的愛心陪伴與管教,才能讓「滑」世代的孩子,免於網癮的陷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