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 (社論) 認真老一回

2017年9月
策劃與撰文:康錫慶、秦黃業玲、梁旭思、李飛君、周簡艷珍、蔣若谷、李薇、周天駒、朔方、勞伯祥

聆聽粵語

 

聆聽國語

 

認真老一回,這樣的思想方向本身就是一件十分值得慶幸的事,因為人們對於「老」的事實一向只能是順其自然,甚至是逆來順受;能夠無風無浪地活著,已經是萬幸了。但事實上,今日的老人確實是有這樣的條件,可以認真地老一回。

今天的醫藥及醫療科技是有史以來最先進的,「老當益壯」十分普遍,以致聯合國衛生組織需要重新定義什麼是「老」,並且足足把「老」的年齡推後了10年!以前,65歲算老了;現在,75歲才稱為老年人。

另一方面,社會退休制度卻沒因此而改變,仍然是按原定的年齡線領取退休金,合法地享有各種社會福利或優惠。加上過去幾十年,大部分地區沒有戰亂,整體經濟大步提升,退休計劃完善,不少「老人」的經濟能力十分強勁,這都是「認真老一回」的重要條件。

問題是,這樣的美好情況是前所未有的,因而沒有足夠的借鏡,藉以知道如何認真地老一回。另一方面,當代老人在思想上仍然有著固有的包袱,即使有好的機會也不敢用盡,免得將來出什麼問題。所以我們在這裡希望為那些很想「認真」走一回的老人,提供一些可行的方向;這些方向,並不屬於有特別機會的人,而是人人都可以做得到的。

「認真」,是盡力地讓餘生的每一步都能夠「走好」,儘量不要成為別人的負擔,反而讓後輩得益。這似乎是一件相當難以做到的事,卻不是完全不可能。想要「認真」的人,可嘗試從另一個方向去思想這事:並不是能夠始終健康有力,就可以不成為晚輩的負擔,而是及早與親屬或身邊的人建立美好關係,待人以恩,處處為子孫著想,真正成為他們的「親人」,以至有一天他們以服事你為最快樂的事,方才不會成為家人的負累!

「認真」,是要好好地問:人生路的盡頭是什麼?只有確切地知道自己要往哪裡去,這認真才有意義。著名的葛培理牧師,在98歲高齡時,出版了一個座曆,以Coming Home為主題,目的是幫助很多像他一樣的老人,以「回家」的積極態度過每一天。他認為,自己所信靠的神(上帝)遲遲未接他回天家,是要讓他去安慰需要安慰的人,而這是他的另一個「認真」——活著,是應該帶著任務的,否則就是枉活。

神人摩西所寫的《詩篇》九十篇,也為我們「認真老一回」提供了很好的建議:「求你指教我們怎樣數算自己的日子,好叫我們得著智慧的心。」事實上,如果我們能夠每天尋求神的指教,認真地數算自己的日子,自然會得著智慧的心,知道如何為生活中的大小事情作出最好的決定;如果我們能夠在餘生中的每一天,都能以神的智慧為決定的依據,就真稱得上是認真老一回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