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5月
李飛君(執照心理諮商師)
聆聽粵語
聆聽國語
學前班老師把三歲半的小雪轉介給我,小雪在學校午睡時經常遺尿,也容易哭,害怕與其他小朋友互動,獨自一個人玩,情緒不穩定。老師說小雪學習能力沒有問題,只是常常不肯回答。我約了小雪和媽媽一起來,她媽媽很憂慮,不知道該怎樣幫助小雪。我進一步了解背景,小雪在紐約出生,五個月大被送回中國給爺爺奶奶撫養,三歲才接回來父母身邊,三月回美國,九月送來學前班。媽媽說小雪好像很怕她,和她說話時她只是眼光光地看著媽媽不回答。小雪有一個弟弟三個月大,爸爸在外州餐館工作,每星期回家一次。媽媽忙於照顧弟弟,對於小雪的情緒行為問題感到很頭痛,壓力很大,自己的情緒也變得不穩定,夫妻關係呈現緊張。
小雪的情緒行為是「衛星寶寶」常見情況。「衛星寶寶」指移民家庭的小孩,父母為經濟打拚,孩子在美國出生後不久就送回中國給親人撫養,待至入學年齡時才接回來父母身邊,就像衛星一樣被發射出去,之後再接回原處。這些孩子回到父母身邊時,當中很多都有情緒行為問題,這種現象愈來愈受到學校及心理學界關注。
衛星寶寶在零至五歲年幼期間經歷了環境很大的改變,忽然又與已經建立起依附關係的國內親人分離,轉移到陌生的環境和陌生人(自己的父母)身邊。可以想像,幼小心靈要調適這麼大的轉變,要承受多大的壓力!有些孩子想念在中國的親人時會偷偷地哭;有些在適應上產生害怕、焦慮情緒,經常半夜哭,發噩夢;也有孩子被中國長輩寵壞,生活和言語養成一些不良習慣,父母很難改變他們,在教養上造成很大的困難。
我分析了小雪的問題,並且與她進行遊戲治療。小雪其實很聰明,許多東西她都懂,只是不肯回答,也害怕與小朋友交往。我與她玩遊戲,她贏了不會像一般小孩般表露高興或興奮,她把情感收藏起來,這是缺乏安全感而自我保護的表現。在家裡,小雪是姊姊,媽媽對她也有較高的期望,帶給小雪更多的壓力。一次媽媽來到班上做義工幫忙,小雪表現異常緊張,不小心弄翻了東西;媽媽一叫她的名字,她急得大哭。
我透過遊戲與小雪建立關係。我對她關愛與接納,以建立她的自信和安全感,她慢慢地開放自己適應老師和同學。對她的進步,我給予清楚的肯定和鼓勵。我讓她的父母了解小雪的情緒問題原因,父母需要多一些時間陪伴她,鞏固親子關係,建立孩子的自我價值和安全感,教養原則需要一致,彼此支持,營造溫暖和諧的家庭氣氛。我也邀請媽媽來家長支持小組——在小組裡,媽媽們抒發壓力和感受,是一個減壓的空間。小雪的媽媽情緒也變得穩定,處理孩子行為時態度也趨正面。看到小雪的情緒行為不斷改善,老師也鬆了一口氣。
不少衛星寶寶的媽媽後悔把孩子送回去,對孩子的心理造成創傷;表示縱使面對經濟的壓力,也不要犧牲孩子。有句話說很好:「你生命裡最寶貴的,一定要帶在身邊。」
(真實個案,徵得當事人同意,名字用假名)
(「橄欖樹全人關懷」積極推動社區、家庭及教會對精神疾病有更多的認識和提供實際有效的關懷方法,請留意網站olivetree.cchc.org免費的心理健康教育講座及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