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 安全何去何從

2017年8月
策劃與撰稿:David Chau、戴雄曉、朔方、周天駒、李汪洵、蔣若谷、勞伯祥

聆聽粵語

聆聽國語

人工智能無處不在的世界,對人類意味著什麼?

人類自主性減弱

谷歌研究總監Peter Norvig認為,現在的挑戰是確保每個人都能從中受益,而不僅僅是控制它們的人受益;哈佛大學法學教授Jonathan Zittrain表示,目前存在的一個威脅,是人類的自主性會減弱——計算機系統越來越複雜,使它們無法獲得必要的監督;杜克大學人類與自主性實驗室主管Missy Cummings質疑,如何能夠證明這些系統是安全的?

一旦把決定權交給機器,就存在失控的風險。人工智能需要監督,但人們目前尚不清楚,怎樣才能讓這些技術體現公平並且符合道德準則。許多大公司設置了倫理委員會,用來監督人工智能技術的開發和部署。Facebook、Google和Amazon,聯合推出非營利組織OpenAI,針對人工智能帶來的安全性和隱私性問題,研究解決方案。

智能攝像頭洩密

智能攝像頭是現時流行的家庭安防設備,有「看家神器」、「看家寶」之稱,卻反而成為洩露家庭隱私的途徑。「這家住著一對小夫妻,畫面顯示的是客廳,一隻小狗正在睡覺。」這戶人家安裝攝像頭的目的是觀看這條寵物狗,卻被千百雙陌生的眼睛盯上。

只要是聯網的設備,就存在安全隱患,智能攝像頭洩密的原因,是儲存視頻的雲平台上。根據網絡安全專家的測試,部分雲平台非常容易被破解,而且不同品牌的攝像頭使用同一個雲平台的話,還能跨品牌查看攝像頭傳輸的圖像。除了被偷窺,攝像頭還可能被控制,比如讓攝像頭旋轉、放大、靜止等,或通過破解方式,植入靜止畫面,蒙蔽用戶,從而被盜竊。

現今世代,人心不古。為防止洩密,攝像頭可以對著大門外,不要對著家裡。如果是為照看老人、小孩或者寵物等原因,攝像頭必須對著家裡的話,那也不要正對臥室、浴室等隱私區域,並經常檢查攝像頭的角度是否發生變化;在家時,不妨將攝像頭關閉或者斷電,這樣更安全一些。另外,用戶應該使用複雜、高強度的密碼,並且定期更改和查殺病毒,一旦發現異常應立即停止使用攝像頭。

「智能」犯罪形形色色

人工智能的運行方式,建立在「機器學習」的技術基礎上。2016年3月23日,微軟推出聊天機器人Tay,在推特上與18-24歲青少年交流;編程中未對交流內容進行設定,目的是讓它通過後天學習而與人類對話;Tay可在網上隨意聊天打趣,聊得越多就變得越智能、聊得越投機;孰料上線僅16小時,即學會了說髒話、發表涉嫌種族、性別歧視及納粹色彩的不當言論!微軟始料未及,在聲明中說:在學習過程中,它把好的壞的都學了。

科技發展,人類的罪性卻絲毫未變,並且藉著科技平台的擴張而愈發變本加厲,使智能犯罪成為21世紀的犯罪新趨勢!形形色色的「智能」罪案,發生在生活的方方面面;實施罪行者,受過良好教育,具有高於普通人的智商,以現代化手段作案更為隱蔽,可輕而易舉地竊取被害人電子數據及重要訊息、編製病毒程序入侵……

誰能帶人類走出罪的淵藪?互聯網,不行;物聯網,同樣不行;唯有心聯網——人與上帝的結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