休士頓: 填滿孩子的愛箱

2017年10月
李飛君(執照心理諮商師)

18歲的George與媽媽和外婆一起前來心理諮商,事前我就聽說他精神抑鬱、經常逃學。會談開始時,George坐在媽媽和外婆面前,顯得不自然和沉默。George的媽媽告訴我,他自高中開始便無心向學,常常遲到,逐漸變成曠課,後來乾脆不肯上學。他躲避家人,沒有什麼朋友,精神抑鬱,家人很擔心,但無法與他溝通。

我轉向George,首先肯定他願意與媽媽和外婆來談話的勇氣。George反應很好,願意吐露他的心聲,他心裡常常感到害怕,總是覺得自己不及人,很敏感別人對他的眼光,面對高中的功課和考試壓力,他感到應付不來,於是選擇不上學。他知道父母愛他,但往往聽到的,不是鼓勵而是批評。他心靈感到很孤單,身邊只有寥寥幾個朋友。他說生日也沒有蛋糕,感覺不到自己在父母心裡的重要性,他在最低沉的時候曾經想過自殺。我問他自殺念頭有多久,他說差不多有半年,我再問他有否計劃過怎樣傷害自己,他說有,他曾經在家裡廚房拿起刀子,但是想到假如他死了,外婆一定會很傷心,所以沒有自殺。媽媽與外婆很驚愕聽到George竟然企圖自殺過,媽媽眼淚掉了下來,她竟不知自己的兒子曾經孤單痛苦地徘徊在自殺的邊緣。這時,媽媽、外婆和George都哭了起來。

George的父母一直忙於工作,George從小就跟著外婆,直至14歲時才搬回與父母同住,雖然在一起,卻很少溝通,各自在自己的世界。外婆很疼他,但由於太保護,樣樣事情都幫他做,反而令George自理能力低,影響他的自信。自信心愈低,愈容易敏感別人對自己的評價,加上中學時候功課壓力大,面對困難時,就很容易選擇負面方法去逃避。

現實生活中,這種稱為「功能化」的家庭很多,父母只是忙忙碌碌、營營役役地工作,提供孩子生活上的需要,卻忽略了孩子的情感。家人雖然住在一起,彼此心靈卻相距很遠。一位心理學家曾說:每個孩子的心靈都有一個「箱子」,等待著被愛填滿,以致他能有力量勝過成長當中的種種困難與挑戰。可惜,不少的孩子是帶著「空箱子」長大;特別當進入青少年階段,面對不斷劇增的壓力和挑戰時,因為缺乏穩固的家庭支持系統,很容易會承受不住而跨倒。

媽媽表示她終於明白George的真正問題,亦對孩子的虧欠感到內疚,她承諾會改變,要重新學習做一個更好的媽媽。諮詢結束時,我看到George的眼神不一樣了,抑壓心底多年的鬱結終於釋放出來了。當George願意打開他心靈最脆弱的地方,家庭關係的重建就露出曙光。

George願意把他的故事分享出來,希望自己的經歷和感受,能夠幫助其他父母去了解他們的孩子。我祝福George一家,深信他們不再一樣,會珍惜彼此的關係,透過專業的輔導,懂得如何營造一個真正屬於他們的溫暖的家。(真實個案,徵得當事人同意,名字用假名)

(紐約角聲橄欖樹輔導中心積極推動社區、家庭及教會對精神疾病有更多的認識和提供實際有效的關懷方法,請留意「橄欖樹全人關懷」網站olivetree.cchc.org的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