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 應對威脅破除迷思

2017年10月
策劃與撰稿:南加州角聲癌症協會;楊王惠真、姜宜港、吳希素、張黃求邦、秦黃業玲、王玨人

聆聽粵語

 

聆聽國語

 

據統計,美國約有20%的人會死於癌症;若算上現代醫學已經治癒的一半癌症病人,即是說40%的美國人口會患癌,這比例不可謂不驚人!如何應對如此嚴峻的威脅?姜宜港醫生提出,首要一步是破除迷思。

癌症一定找得到原因?

其實,我們並不一定確切知道癌症是怎樣和什麼時候發生的。

癌症的一般成因,可分為先天性基因遺傳因素和後天環境因素。不同癌症,有不同的成因。例如:吸菸增加患肺癌風險;B型和C型肝炎,可以引發肝癌;曝曬,可能產生黑色素瘤;愛滋病人及器官移植者,因長期服用抗排斥藥物,免疫力低,患癌風險較高……

但是,為什麼有人吸了20年菸得肺癌,而有人吸了五、六十年菸却沒有肺癌?為什么吸菸的沒有肺癌,不吸菸的反倒有肺癌?醫學對此並沒有答案。

每個身體都有癌細胞?

診斷癌症,必由活組織檢查(Biopsy)經病理檢測才能確診。即使科技能在百萬細胞中找出一個癌細胞,此技術也只用於已診斷有癌症的病人;對一個健康正常的人,即使在血液中發現帶有癌細胞基因,亦不能因此確診癌症,也不能因此而治療這些「隱而未見的癌症」。

因此,「身體裡多多少少有癌細胞」或許在理論上成立,在治療上卻不可行。所知的抗癌治療,如化療和標靶藥等,各有副作用,不宜用來治療「隱而未見的癌症」。防癌對策仍應是多吃水果蔬菜、少吃肥膩食物;多做運動,避免超重過胖;不抽菸、增強免疫力。目前仍沒有什麼藥物,能有效增強免疫力而達致防癌效果。

酸性體質導致癌症?

坊間流行「酸性食物和酸性體質」導致癌症的說法,並主張飲用「鹼性水」以中和有害的酸性,這是以訛傳訛的誤導。並沒有任何證據說明,飲用「鹼性水」能改變組織內或細胞內的酸鹼值,更沒有證據可以防癌。

身體正常的新陳代謝,一般都會產生酸性物質,但經過腎臟肺臟處理,通過尿液和二氧化碳排出體外,使身體組織和細胞永遠維持一定的ph酸鹼值,這是正常的生理過程。

保健食品可防癌抗癌?

很多「保健食品」、「補品」,標榜「增強身體免疫力」,甚至聲稱有「防癌」或「抗癌」作用。即使理論上或在研究室的實驗中有效,仍然要在臨床上證明有效才好服用。有關抗氧化劑胡蘿蔔素,便是最大的提醒:理論上可以防癌,但在臨床應用上,有時却適得其反。

癌症病患應吃素?

據流行病學研究,一般而言,多吃水果蔬菜、少吃肥膩食物,多做運動、避免超重過胖,不抽菸、增強免疫力的人群,整体癌症發生率較低,但「多吃水果蔬菜」並非是吃素,主張癌症病人吃素,是沒有醫學臨床根據的。建議癌患多攝取均衡營養,幫助自己打這場抗癌之役.

戒糖可以餓死癌細胞?

癌症病患不應吃糖,糖會餵養癌症生長,「不吃糖可以餓死癌細胞」,這是嚴重的誤導!這個說法出自連環電郵,聲稱是美國知名的Johns Hopkins癌症中心的研究;其實,該癌症中心早在網頁上(www.hopkinsmedicine.org/kimmel_cancer_center/news_events/featured/cancer_update_email_it_is_a_hoax.html)鄭重澄清,沒有這回事!

很多研究指出,癌細胞比較喜歡醣分作為新陳代謝的基本養分,但這並不代表吃含醣食物就會生癌,更不是說不吃就能抑制癌症生長。試想:不吃含醣食物如果可以抑制癌症,那也可能抑制正常細胞生長,因此可能得不償失。

晚期等於沒希望?

治療早期的癌症,比治療晚期的癌症容易,痊癒的機率也較高,這一說法是合理的。只是有些癌症,即使已經擴散,也有治癒的機會,例如胚胎細胞癌、淋巴癌、骨髓瘤等。血癌,基本上癌細胞已是運行全身,仍有根治的可能性。目前,有些肺癌病人即或是第四期,也藉適當的標靶治療可以生存五年以上。
開刀讓癌細胞擴展更快?

這也是嚴重的誤導。若癌症還是局部未擴散,能動手術切除是最好的選擇。例如第一期肺癌未擴散,就應該盡早切除;第一期乳癌和大腸癌,也是如此。不要以為「開刀會引起癌細胞擴散」,遲遲不肯開刀,反而躭誤了病情,錯失治癒的機會。手術後,醫生會按照病理報告,决定是否進一步輔助治療,例如乳癌切除後是否需要荷爾蒙治療或化療等。

先被化療殺死?

所有癌症治療,外科手術也好,放射治療、化療、標靶藥或其他藥物也好,都經過長時間臨床試驗,證明有效才施行。化療本身有副作用,但若不是有顯著療效,是不會被食藥管理局(FDA)批准使用的。化療的益處,必須證明比副作用更大,才能成為有效的治療方案。這「益處」,一般是以延長生存率而非「服用後感覺良好」計算的。

不治療反而活得好好的?

不要以為不治療就沒有副作用,不接受治療其實也有復發風險。病人决定接受治療與否前,應該先聽取醫生的解釋,了解各種治療方案的好處與風險,然後平衡各治療方案,為自己作出最佳選擇。

雖然化療可能產生很嚴重的副作用,如白血球降低引起感染,但醫生也有方法將風險減至最低。接受化療,可將復發率從60%減到30%,是否值得呢?這是一個很個人的決定。例如:80歲病人,會考慮化療的副作用太大、經受不起,而採用副作用較小但療效稍遜的方案。

癌指數不正常表示癌症惡化?

不同的癌症,有不同的「癌指數」,各有不同的正常值,只作參考作用。「癌指數」高於正常值,並不一定代表身體有癌或者癌症復發;「癌指數」正常,也不代表身體沒癌。更不要因為定期驗血各種「癌指數」正常,就不去做癌症篩檢,如乳房X光、柏氏子宮頸抹片、大腸鏡等。除了PSA可作前列腺癌篩檢外,健康正常的人不必常規檢驗各種「癌指數」,很多人因「癌指數」稍高而備受困擾,做了很多X光掃描甚至組織穿剌,最後才知是虛驚一場。

臨床試驗是當白老鼠?

醫學的進展,都要經過臨床試驗,證明有效才可廣泛應用。所有新藥,都要經過有系統的臨床試驗,了解它的作用與副作用,權衡利弊、去蕪存菁,將有用的新藥發展出來。美國臨床試驗,經過各種立法和規管。

每間醫學院都有臨床試驗中心,有專責臨床試驗者權益的組織Institutional Review Board (IRB),保障所有參與者的福祉,病人同意才可參與研究;參與後,也可隨時選擇終止參與。臨床試驗,可能是某些末期癌症病人的唯一希望。

生存五年以上就是痊癒?

一般來說,癌症頭兩年的復發率最高,五年後復發比較少見。「五年存活率」,是治療癌症的一個發展指標。例如:1975年,診斷患癌的病人,平均五年存活率是49%;現在,平均五年存活率是68.5%。
過了五年,是否代表已經痊癒?這很難說。其實,痊癒與否只有時間才知道。五年或十年之後再出現的癌症,有時很難斷定是舊癌復發還是新生癌症。只要完成治療,不用等五年,病人就應該視為痊癒,開心面對新生活,不要讓「復發憂慮」成為生活的累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