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倫樂: 孩子為何鬧情緒

2020年2月     

李飛君(執照心理諮商師)

筆者曾輔導多個孩童暴跳如雷的情緒個案。

缺乏安全感

一位初中女學生,是曾與單親媽媽分離的「衛星寶寶」,美國出生、送回中國大陸親戚撫養,5歲接回來美國後情緒一直不穩定,凡事都跟媽媽對著幹,非常要控制媽媽,常常用哭鬧、在學校不合作的行為來引起媽媽注意,但是她的負面情緒行為引來媽媽更多的責罵和更嚴厲的管教,使女孩更以為媽媽不重視她、不愛她,更缺乏安全感,彼此的互動成為負面循環,大家都困在關係裡折騰。後來有一次,女孩在憤怒中向老師擲刨鉛筆機,擊中了老師,被兒童保護局轉介來輔導。經過筆者輔導,女孩逐漸明白自己表面上好像很剛強丶很硬、敢於反抗權威,其實內心有一種恐懼,害怕媽媽不要她、遺棄她。媽媽是她生命裡最重要的人,她希望媽媽愛她丶疼她,但在現實生活裡,與媽媽的關係總是搞砸。最後,母女在輔導室裡打開了心屝,媽媽終於看到女兒那個倔強丶好戰的外殼其實是包裹著一顆脆弱丶渴望被接納、被肯定丶被愛的幼小心靈。

情緒行為的背後

曾經在這專欄介紹過的「衛星寶寶」小虎,學齡時才接回父母身邊,雖然情緒行為已經改善不少,但今年的老師投訴小虎在班上不合作,自己想做什麼就什麼,例如小朋友圍坐聽故事時,他就要站起來去玩玩具,老師阻止他時他就發脾氣。有次他情緒極端暴躁,哭叫、推跌椅子、把課室書架和桌上的東西全都掃下來,老師想制止他,他揮拳、腳踢,甚至口咬、攻擊老師。老師打電話找媽媽來,小虎最後才平靜了下來。
我找媽媽約談,硏究為什麼小虎情況退步,並且出現比以前更暴力的情緒行為。媽媽說小虎經常纏著她,不斷要媽媽肯定他的重要性,他嫉妒小他一歲的弟弟。在前一天,媽媽叫他時,他沒有理睬,媽媽教訓他「你不理睬我,我也不理睬你了」,小虎就受不了。我幫助媽媽明白到她在小虎面前稱讚弟弟比他乖,可能打擊了小虎的自尊心,覺得自己比弟弟差。小虎曾經被送回中國由外婆照顧,與父母的情感依附關係不穩固,缺乏安全感,媽媽用故意不理睬來教訓他,小虎可能感到被拒絕、被遺棄,這正是他最害怕的地方。媽媽同意我的說法,她發現小虎缺少安全感,並且很敏感。媽媽說以前分隔中美兩地,小虎雖然心裡惦念媽媽,但卻拒絕與媽媽網上視頻。接回來美國後很黏媽媽,晚上睡覺也要踫著媽媽的身體,怕媽媽不見了。媽媽很後悔把孩子送回國內撫養,外婆只能照顧起居飲食,卻不懂如何教養,不乖時會用責打來管教,「打」這種暴力行為印在他心裡,他亦會以同樣方法對付身邊的人,是一種模仿行為。弟弟與他一起回來美國,與父母分離的日子比哥哥短,情況沒有小虎那麼嚴重,但也有不良行為習慣等問題。媽媽說到這裡,眼睛也紅了。
小虎媽媽明白兒子需要在愛裡的安全感,每次小虎在課室裡發脾氣快不可收拾時,老師就會通知媽媽,媽媽就立刻趕來學校,把小虎帶離課室,要他先冷靜下來,媽媽給予他肯定的愛,答應與他在一起,但清楚告訴他媽媽不能接受他的脾氣和暴力行為,小虎冷靜後,陪他一起去班上,要他親自逐一向老師們道歉,並收拾好搗亂了的物件。重覆這個做法,使小虎明白了發脾氣的後果,亦得到媽媽的肯定和鼓勵,小虎的情緒平穩了很多,孩子在母親的愛與督導下,再次踏上成長正確的方向。

在愛中找到自我價值

《聖經》告訴我們:「愛裡沒有懼怕,愛既完全,就把懼怕除去。」上帝啟示的話語與心理學硏究結果吻合──人需要愛。在愛裡有三個重要的情感元素:愛中會感到被重視,有自我價值感;愛中會感到被接納,有歸屬感;愛中會感受到和諧的連結,有安全感。愛,滋潤心田,使靈魂復甦,生命活得有意義。上帝就是愛。

(文中兩個個案都是真實例子,徵得當事人家庭同意,名字用化名)

「橄欖樹全人關懷」積極推動社區、家庭、教會對精神疾病和心理問題有更多的認識和提供實際有效的關懷方法,請留意網站
olivetree.cchc.org心理輔導服務及心理健康教育講座與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