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社論) 愛的階段性語言

2020年2月  
策劃與撰稿:蕭真、李飛君、杜鳳姬、津雲、朔方、田距、勞伯祥

愛的語言是應該被提倡的。愛的語言,並非我們的第一語言:自牙牙學語起,孩子們力求的,只不過是能夠清楚表達完整的意思而已;父母們也鮮有教導孩子用愛的語言來溝通。心智尚未成熟的孩子,即使在講一些所謂的愛的語言時,很可能只是一種模仿,並不一定真的明白意思。

其實愛的語言是有其階段性的:從肯定與讚賞開始,進而直接地表達愛的語言,而最高境界,則是盡在不言中。所以,我們認為在實踐「愛的語言」時,是可以接受不成熟的表達方式,包括真誠的模仿。我們也可以接受從書本學來的愛的「方程式」。然而不可以長久如此,否則這樣的模仿與學習而來的「愛的語言」,會逐漸變得僵化和虛假,那是不可取的。

進階的「愛的語言」,應該是從生命自然流露出來的,通常是不需要經過思考的,也沒有價值的衡量,甚至不會迴避代價與犧牲。有時,我們明明知道忠言逆耳,但為了讓朋友免於跌倒失敗,甘冒失去友誼的代價而發出忠告,我們可視之為愛的語言。有時,我們也明白對一個人的訓誨是十分吃力的,沒有風花雪月的那麼討好,卻願意為對方的好處而循循善誘,那也是愛的語言。

最好的「愛的語言」,則是「盡在不言中」,意思是透過實質的行動去表達。有一次,一個滿身長了大麻瘋的人去求耶穌醫治,對耶穌說:「你若肯,必能叫我潔淨了」。當時,耶穌用了兩種「愛的語言」,去表達對這個患病的人的憐愛。首先是正面的回答:「我肯!」但更重要的是,耶穌同時伸手摸這個人。其實這是多此一摸的,因為耶穌可以像醫治其他病人那樣,只說一句話就可以使他痊癒,況且按著當時的宗教規條,耶穌不應該這樣做,因為這樣伸手,接觸了大麻瘋者的身體,耶穌自己也會被判為「不潔淨的」。

然而,耶穌這一摸,雖然沒有一言半語,卻實實在在地表達了一種憐恤的愛。這個人在患病之後,一直都是被隔離的,即使走在街上,也要大聲呼喊,讓人們避開。這個人的身體是很久沒有被接觸過的,而耶穌這一摸,其中所包含的意義,就盡在不言中了。這一摸,讓我們看到神的愛惜,也讓人看到這大麻瘋者在耶穌眼中的價值。

若有真實的愛,即使是模仿出來的,也可以接受,因為愛不是我們的第一語言,確實需要一個學習的過程。我們不需要等到自己完全了,才去愛。愛的語言是有其進階性的,最好的境界是將愛倒出,無言無語,卻讓人可以深深感受得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