喉舌: 新的一頁? 立法會競選結果的反思

2016年10月
作者團隊:李炳光牧師丶雷競業博士丶許朝英社長丶梁永善牧師丶梁林天慧博士丶吳思源先生

九月的立法會選舉,經一論衝刺,終於塵埃落定了。九月四日前之滾動民調預測,被視為激進本土派的年輕政團,未必夠票進入立法會。各區議席十分有限,泛民和建制陣營均進行配票,以求爭取最佳成績。民間也有「雷動計劃」,鼓勵市民作有策略的投票,以確保民主派的新舊陣營,均可取得最多議席;為的是維持泛民與建制派,勢均力敵,以保住影響力及對政府政策有否決權。另一方面,這次選舉也是為下一任特首選舉作出前奏,市民透過這次選舉的同時,表達了他們對下任特首的一些期望。難怪無論建制派或是反建制的派系,都重視這次選舉結果。

數目依舊 情形改變

結果揭盅後,當然是有人快活有人愁。其中一個結果,應該是所有政派人士都會感到高興的:市民有話說,因此不惜用長時間排隊投票;投票人數逾二百二十萬,創歷來新高。從一些宏觀數字來看,似乎沒有很大的意外,如果我們將當選的議員,簡化為建制派和非建制派,今次立法會四十位議員屬建制,有三十位是非建制派,和2012年的結果無大分別(建制派43位,非建制派27位)。

當然,我們小心一點觀察,建制派和非建制派,都發生了一些變動。從建制派說起,民建聯在地方直選的議席中取得九席,和2012時一樣;民建聯派出的團隊,一個也沒有落選,顯得民建聯在箍票和分票的功夫上實在到家。反過來說,傳統上親共的工聯會有數位候選人落敗,包括競選超級議席的資深政客王國興,最後工聯會只有兩人能入立法會。反而2012年才成立的經民聯(全名是香港經濟民生聯盟),成為建制派中冒起的新黨派(特別在功能組別中),也有一些所謂的獨立人士(如何君堯)興起。傳統的共產黨是以工人階層起家,工聯會多年來在工人階層中,也做過不少草根的工作。這次選舉結果,是否表示建制派刻意把他們的注意力,從基層工人轉移到工商領袖和專業人士階層?是否表示政府要進一步推行商業掛帥的政策?這是個耐人尋味的問題。

年輕一代 嶄露頭角

非建制派中的變動則更加大。非建制派在地區直選勇奪十九席,得票率過半,反映很多市民對政府在政改等事上的不滿,這一點和上屆選舉無大分別。明顯的分別,是年青的一代高票當選(朱凱迪、鄺俊宇、遊蕙禎、羅冠聰等)。反之,資深和以往曾高票入局的議員多人落選(李卓人、馮檢基、黃毓民等);明顯的是,選民想看見新面孔、新的議政策略。和建制派有類似之處,多年在工人層階工作的政黨都得不到好結果,工黨只有一人能保持席位,而民協更是全軍盡歿,這是否顯示民生議題,並不是今次最多選民關心的問題?反而一批有理想、但缺乏政績的年青人,取代了這批上一輩的政客,反映了選民對候選人的政治理念,愈來愈關心,競選人所代表的願景,比過去的政績更加重要。

當然,「水能戴舟,亦能覆舟」。這些新議員入了立法局,到底能否把他們代表的願景,化為實際的結果?如果四年後,沒有甚麼政績可交賬,選民可能會在四年後,選擇另一批新人入立法局。這些新人能否與傳統的泛民議員合作,是一個關鍵性的問題。有評論員預測,新一屆議會可能面對更激烈抗爭,拉布的塲面難以避免。另一方面,也有市民歡迎年輕的一代有機會進入議會,更直接反映他們的需要和政見。後事如何,大概連議員們目前也無法預測。但社民聯、熱普城等黨派,在這次選舉中失利,反映市民縱然對政府不滿,也不一定支持長久拉布這類的抗爭手法。這些新議員能否建造一個更有建設性的政治局面?他們是否願意以實幹的態度,累積更多經驗,承擔時代的挑戰?讓我們拭目以待。

平衡勢力 務需團結

今次選舉中,某些候選人為了團結民主陣營,得到更多議席,在最後一刻宣佈棄選,而放棄個人的利益。這個小插曲彷彿在說,政客不一定是奸人和自私的。政治遊戲,固然要求議員要精打細算的頭腦,議會內外當然有許多事情在暗中發生,如秘密交易、帶條件的協商、角力等。但人總是有自由的,政客也可以選擇在關鍵時刻,超越自己和政黨的利益,以香港的整體利益去做決定;就是建制派的議員,也有這份自由。非建制派或民主派,若要落實平衡政府與建制派的勢力,便需團結起來,超越一些個人的偏好;建制派的議員,若是要忠於他們對選民的承諾,也不能對西環勢力唯命是從,要按著他們的良心實事求事。

管治自古至今絕非易事。聖經中記錄了一個人叫基甸,他拒絕作王,寧可讓耶和華上帝直接管理百姓;可惜他死後,他的兒子卻貪戀父親拒絕擁有的權力,其中一名兒子叫亞比米勒,被先知約坦比喻他為荆棘,因為他威嚇比他更有貢獻的橄欖丶無花果和香柏樹(他的其他兄弟),荊棘(阿比米勒)以暴政堅持鐵腕治國,更不惜殘殺七十位親兄弟,去達成自己的目的。人性的自私自利,叫社會愈發達,管治的工作就愈艱難。有學者指出,為了平衡各方利益,民主制度是必須的,但民主制度並不能保證政客的公正。作為基督徒的我們,深知人有崇高和卑劣的兩面,因此我們不敢對政治抱太高期望;但我們仍深盼,我們的議員不會成荊棘,而能成為有用的橄欖樹。讓我們與港人一起,學習盡公民責任,也以恆切的禱告,記念我們的城市、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