喉舌: 同行與盼望—— 為時未晚?

2017年11月
作者團隊:雷競業博士 中國神學研究院神學科副教授, 梁永善牧師 基督教銘恩堂創堂牧師, 梁林天慧博士 香港城市大學講師
顧問團隊:許朝英先生 宣道出版社榮譽社長, 李炳光牧師 香港基督教循道衛理聯合教會, 吳思源先生 愛百合有限公司牧養總監

林鄭月娥發表了她上任後的第一份施政報告,題目為「一起同行,擁抱盼望,分享快樂」,似乎她亦認同社會的撕裂是當前香港最嚴重的社會問題,所以她要強調同行和盼望的可能性。她這份報告是否真的能帶來同行的盼望?

首先,這份施政報告繼續展露香港政府「內地化」的痕跡。雖然這份報告沒有像梁振英之前的施政報告,花大量篇幅去推銷「一帶一路」的觀念,不過報告一開始就指出國家主席習近平「語重深長地指出香港的命運從來同祖國緊密相連」,似乎對「港獨」運動先來一個下馬威,也是認同國內政府文件的風格,以國家主席馬首是瞻。也許這類言語會在愈來愈多的香港政府文件出現。

推動「一帶一路」商機

在具體政策上,一方面政府會推動「一帶一路」的商機;另一方面,教育局會採取多元化策略(包括把中國歷史變成初中獨立科目)「以促進師生全方位認識國情,欣賞及傳承優秀的中華文化。」這些都顯明政府會積極推動中港融合。特別在教育政策上,誰來注定中國的「國情」或「優秀文化」是甚麼?政府會不會容許教科書或老師表達不同版本的國情?或以批判的態度去介紹中華文化與普世價值的對比?

強調民生的取向

另一方面,這份報告突顯了政府關心民生的問題。除了引言和結語,報告有六個部份,首兩部份涉及政府管治和經濟發展(最長的一部份),其餘四部份的標題為:培育人才、改善民生、宜居城市及與青年同行。除了特首不可逃避的責任(回應北京政府的方針、推動經濟發展),林鄭想表達她已努力去扶助一般市民的生活質素和青年人上游的空間。雖然我們對個別的建議有些疑問,但大方向來說,我們是認同這種強調民生的取向。

但當我們仔細一點看民生部份,如改善房屋供應:在官塘區增設上車盤予首次置業人士、恆常化綠置居計劃供居民置業,另將「白居二」計劃恆常化,叫合資格白表人士可購置未補價居屋單位、與社會服務聯會與非政府機構合作,推廣利民的過渡性住屋等……驟眼看來似乎為本港不同階層提供置業階梯,叫人感到鼓舞,但近日也聽土地供應專責小組委員提到他們也是剛剛得知特首的各項打算,明顯地細則和具體實行仍需商榷,似乎特首快速地定出政策方針,但事先未有與有關團體商討,另也有市民提到各項計劃可能是僧多粥少,又或會進一步加快公屋的上樓和興建速度。

至於改善民生,特首提岀增加合資格長者及低收入在職家庭生活津貼、增加長者社區照顧券、繼續注資兒童發展基金等,以上種種措施除公共交通費補貼計劃被定為每月三百元,為需付超岀指定水平交通費的居民以免入息審查的方式提供外,其他的資助繼續需通過入息審查及申請程序,措施的推行方針離不開「為難以自助者提供補助」的舊調,叫人擔心這些項目的覆蓋面和水平能否切合市民所需?

七樁市民自殺事件

特首向市民介紹施政報告的當日,竟有七樁市民自殺事件,其中包括十一歲的兒童至七十一歲之長者及一樁疑似倫常慘劇,本港家庭的照顧及支援功能似乎已亮起紅燈,社會的明顯老齡化也叫為人子女者的壓力增加,為本港居民增設更完善的社會保障能否較零碎的支援措施,更能減輕護老的憂心和擔子,同時加强大眾對本港的歸屬感?

避談23條國安法

報告的第三個特色,是林鄭似乎有意暫時去避開一些炙手可熱的議題。對於第23條國安法,報告只是簡略地承認立法的責任,但同時表示要「權衡輕重、謹慎行事」。關於特首普選的政改,報告同樣說「不能罔顧現實,貿然重啟政改」。字裡行間,是否表示林鄭不會在她的第一任內嘗試解決這兩個難題?

從整份施政報告的佈局,到最近英國維權議員Benedict Rogers被拒入境之事,可看出一國優先於兩制的現實,如果有人還企圖用《基本法》建造火牆去隔離北京的政治干預,也只是癡人說夢。泛民議員如果繼續要爭取北京不接受的民主政改,林鄭的政府大概會用「拖」字訣應付;泛民也可把戰場轉到民生議題,這方面政府似是願意回應的,但泛民能否找到一些核心議題以團結力量?能否推動一些優於政府方案的民生政策?兩個戰場都是重重難關,但我們仍要繼續擁抱公義和自由的盼望,既不放棄民主的夢想,亦不輕視民生的大小問題。

報告措施呈短線及零碎

特首與其班子的確讓我們看到他們努力工作、快速回應、辦事夠效率,這些特點從施政報告之長度與其提早出爐可見一斑,可惜報告内的措施呈短線及零碎、綱領的制定由上而下,以行政作主導,看來要做到「一起同行、擁抱希望」仍甚有距離,但願我們繼續為在位者禱告,叫他們更重視專業意見和知識,願聆聽市民心聲,更貼近民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