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短論: 歐陸各國大選

2017年6月
歐耀強

歐陸各國大選變幻莫測。美國特朗普當選總統及英國的脫歐公投,提升了西方民粹主義勢力。2016年的世界局勢變化,影響今年歐陸各國的大選,無論在荷蘭、法國以及德國的選舉。這三個國家在歐元區佔經濟重位,同時是60年前歐盟六大創始成員國,各國之間的深度合作產生巨大利益。如今歐洲的變化關注點,從擔憂經濟到移民和恐怖擴散,成為跨國問題,需要通過國際協調來解決,因此歐盟可以發揮這方面的優勢。

隨著2017年荷蘭、法國和德國大選,歐洲人的爭論,不但在歐洲的核心價值觀上,更關切在安全和保障的話題上。本屆荷蘭議會選舉已於三月舉行,反映出該國當前基本的社情民意,具有一定的特殊性。歐洲國家面臨相似的問題和挑戰,諸如經濟增長乏力、歐債危機、移民難民、安全和歐洲一體化等……成為各國共同的選舉主題。法國和德國的主流政黨,可以將荷蘭選舉結果解讀為建制派的勝利;法國「國民陣線」和德國「選擇黨」也會將荷蘭自由黨議席增加,解讀為民粹的勝利。

可是法國在5月舉行的總統大選,結果卻令人意外,產生政壇的大震動。選出的新總統是年僅39歲的政治新星馬克龍。馬克龍在現任奧朗德政府中曾出任經濟部長,2016年他辭去職務,發起「前進黨」政治運動,獨立組織總統競選活動。馬克龍從來沒有當過議員,也沒有參與過競選政治;他不被法國兩大政黨――社會黨和共和黨看好。馬克龍的勝選部分原因是因為運氣好,正臨當時的政治爭鬥,共和黨候選人菲永醜聞纏身,未能在第一輪投票中勝出,而現任總統奧朗德的社會黨候選人又民調偏低,黨內聲音分歧。

馬克龍掌握時機,選擇投身歐洲大陸其他地方興起的政治運動。馬克龍成立前進黨後,所創新的第一個大型運動是「大遊行」,發動沒有政治經驗的民眾參與活動。新總統的背景,必定帶來日後法國的政策與治理新頁。

而德國的議會選舉,將於9月舉行,默克爾決定參加第四任期的競選,這次議會選舉可能會變成對這位德國總理的公投。在過去10年的危機和動盪中,她一直是歐洲一體化程序的支柱,但是過去一年,她的統治力因為難民政策引發的強烈反響而受到質疑。德國總理人選的改變,必將動搖歐洲一體化程序的政治基礎,我們只能拭目以待。

歐洲各國大選會出人意料,是因為選民對當時時局的反應,寄望於下一任可以改善困境,所以在群眾情緒的帶動下,選出新任人選,可是往往到新任總統或總理任職後,又會發現有不足的地方。《聖經•提摩太前書》二章1-2說:「我勸你第一要為萬人懇求、禱告、代求、祝謝,為君王和一切在位的,也該如此,使我們可以敬虔、端正、平安無事地度日。」無論各國的大選如何,公民應盡自己理性投票的責任,信徒也應為國家領袖的有智慧來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