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的旋律: 愛讓人回轉歸向神

2017年6月
翟志斌

2000年夏天,陳鳳冬與先生從中國哈爾濱移民到多倫多,夫妻倆以修理汽車為生。「我是個悲觀的人。每天上下班都會經過一塊墓地,那時我常想,難道將來某個墓碑下面,就是我人生的終點?」

牧師的講道帶來震撼

想起剛抵埠還沒信主時,陳鳳冬說:「初來乍到人生地不熟,為生計、為事業辛苦奔波都是應該的;但當一切走上正軌,內心懸而未決的問題就浮現。這裡的生活和國內沒什麼兩樣,一天一天地過日子,內心得不到滿足,虛空感就來了!」

憑著嫻熟的技術和真誠的態度,他們經營的修車行生意越來越好,其中不少客戶是基督徒,常熱情邀請他們參加教會活動。陳鳳冬和先生抱著來教會看看、多交些朋友的心態,2008年5月便來到車行附近的一家華人教會。

第一次聽牧師講道,陳鳳冬發現那些內容是她以前未曾聽聞過的:「牧師不是在講人生的目標該如何實現,也不是在鼓勵做人要如何成功,如何出人頭地,更不評論你擁有什麼……他講的,是生命翻轉的問題,這給我們太大的震撼。」

2009年10月,陳鳳冬受洗成為基督徒,消息很快傳回國內,一些親友很不理解。一名曾共處20多年的好朋友問她:「你已經非常優秀了,對人熱心、品格高尚,你的神(上帝)還能改變你什麼?」陳鳳冬哈哈大笑起來:「按人的標準,朋友們都太恭維我了;按神的標準,我只是個蒙恩的罪人,我只愛我愛的人,而耶穌的要求卻是:『有人打你的右臉,連左臉也轉過來由他打。』以前的我認為這是不可能的,但若不認罪悔改,我的生命只有永遠沉淪在原罪之中。」所以,她樂於藉著寶血赦罪之恩,享受並投入教會生活。

為年輕癌友哭著禱告

成為基督徒之後,陳鳳冬願意先從關懷事工做起,一邊事奉、一邊學習。

教會來了一個腦癌四期的年輕媽媽,陳鳳冬代表教會家訪。「她才30多歲,風華正茂,但死亡卻天天逼近,我拉著她的手為她禱告。我邊禱告邊哭,越禱告越哭得厲害,她也哭著禱告,最後我倆抱著哭。不過那一刻,我們彼此的心就聯繫在一起了。」陳鳳冬說,整個教會也動員起來,為這個年輕的媽媽禱告,教會因此成立了為病人禱告小組。

「讓大家感到欣慰是,這位年輕媽媽終於成為基督徒了。她作見證說:『感謝主,讓我得了腦癌,以至於神的手把我帶到教會來,讓我有屬天的福分,並有一群真心愛我的弟兄姊妹,我不孤單!』」陳鳳冬至今依然被那個姊妹的信心所感動,這位姊妹的父母、丈夫、孩子都信主了,教會許多慕道朋友在她身上看到神的大能,也紛紛信主。

在四年多的關懷事工上,陳鳳冬看過太多的苦難:得了罕見遺傳病去世的年輕人、無依無靠的喪偶孤寡老人、反目成仇的夫妻,她感慨地說:「縱使如此,神的手一直沒離開過屬衪的子民:絕望的給盼望、軟弱的加力量、敗壞的被翻轉,這些活生生的例子讓我看見,神是能改變生命,賜平安、力量的神。」陳鳳冬原以為在教會事奉、關懷他人、當主日學老師,就是神給她的功課,沒想到神為她訂立了更長遠的目標。

決定把自己完全奉獻

2013年2月,陳鳳冬參加中東的短期宣教。一位在中東華人女性勞工中傳福音的師母,給她留下了深刻印象,她看見神的僕人應有的形象和榜樣,於是決定把自己完全奉獻、全職事奉主。
「那位年輕的師母擁有三個碩士學位,還是個畫家!她本可以在香港過著舒適的小資生活,但為了答應神的呼召,義無反顧地跟宣教士丈夫前去中東宣教。在中東,她隨便吃口麵條當午飯,晚上單獨開車去工廠給女工傳福音,白天還要打理教會的雜事,這些都不是她所擅長的,她卻願意承擔。比起她,我為神犧牲過什麼?」

2014年9月,陳鳳冬進入神學院。「老實說,修讀教牧學專業之前,很是害怕,這條路很難走啊!以前我很愛世界,只想買大房子、賺多點錢、跟朋友宴樂,但神對我說:這條十架路非一般人能走,但我的恩典足夠你用。」在學習過程中,神又讓她看到神的愛,不僅僅在文字或頭腦之中,更是在日常小事的選擇上。「明天希伯來文考試,今晚要好好溫習,還是要徹夜陪伴病友?是成績更重要,還是對弟兄姊妹的愛更重要?」神通過一個個的例子、一個個的選擇去磨練她,讓她明白怎樣才稱得上是真正的事奉、真正的愛心。

當然,事奉的路也不是一帆風順的。最讓陳鳳冬感到痛苦的,是一些病患得到神大能的醫治後,漸漸離開教會、遠離神。這觸發她不斷地思考、不斷地禱告:「這些病患在痛哭流涕時,內心深處真的反轉了嗎?是肉體的醫治重要,還是永恆生命的轉化重要?」然而,神提醒她「如今常存的有信,有望,有愛這三樣,其中最大的是愛。」(《哥林多前書》十三章13節)

無論陳鳳冬在神學畢業後的服事路向如何,她明白到,只要心中有神的愛,只有憑著神的愛,才能幫助迷失的人回轉歸向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