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倫樂: 青少年暴風期

2020年10月  

李飛君(執照心理諮商師)

在科技發展迅速和社會形態急劇變化之下,父母的知識及生活經驗似乎不能提供子女很多適切的幫助,特別是海外華人家庭,父母與孩子在語言和文化上存在很大落差,父母更加感覺在教養上失去領導角色,當孩子踏入青少年期,出現反叛情緒時,感到束手無策。

青少年困惑的成長階段

青少年期是一個困惑的成長階段,他們生理及心理正經歷很大轉變,他們尋索自我身分和價值、追求自主空間及思考人生前途等,同時亦要面對學業、考試及社交問題的種種壓力,如家庭缺乏良好關係和溝通,青少年很易出現不良情緒行為。不少父母因青少年子女行為出現偏差而尋求輔導,例如無心向學、與父母或兄弟姊妹關係惡劣、習染不良嗜好(菸、酒、毒品)或出現精神疾病徵狀(如抑鬱、焦慮)等。一般都會發現家庭方面對孩子支持不足夠,孩子往往未能使用正面及積極態度面對壓力,因而延伸出扭曲了的心態和負面行為。

除非學校要求下,青少年一般都不願意來接受輔導,因為認為問題不在他們身上,而是歸咎家庭或父母。不過能夠坐在我輔導室的青少年,因有保密協議,只要不涉及傷害自己及他人生命的情況下,他們所說的話是保密的,所以他們願意透露心底裡的感受。我最經常從他們口中聽到的是「父母不明白我」,有些更會掉下眼淚。青少年仍然愛家,但感受不到被接納。而父母往往感到被拒絕,看到的是他們不計代價地搞對抗、刻意避開父母、不肯與父母溝通,像隻刺猬,父母無法接近。加上青少年不尊敬的眼神或夾雜粗言的頂嘴,使許多父母不禁怒火中燒,容易引發激烈衝突,彼此更對立,關係越搞越僵。

清楚的原則和控制情緒

然而,父母可以嘗試從孩子有問題的情緒或行為的外表,轉去了解他們內心的壓力、掙扎和孤單感,看到的不是眼前高大、倔強偏執的青少年子女,而是一個內心受了傷丶脆弱的小男孩、小女孩。要有效地幫助孩子改變行為,父母首先需要檢視家庭狀況——夫妻關係或者教養形態是否一直出現問題?或者長期忽略親子時間?處理青少年行為的同時,亦要改善以上對孩子有極大影響的地方,不要動輙運用父母的權威,以強硬手段迫使孩子屈服。強硬手段縱使成功,亦只停留在表面,內心未被調整,他們會隨時伺機再起,彼此鬥法,大家都被搞瘋。

父母需要肯定孩子的自我價值,告訴他父母永遠愛他、接納他,父母不接納的只是他的行為,人和事必須要分開。父母要使自己不因子女的反抗情緒及行為而失控,就要有清楚的原則,在和子女對話時控制好自己的情緒。縱使父母在科技知識上不能帶領孩子,但在品格修養、情緒管理及處事成熟上仍可成為孩子的導師。家庭塑造孩子性格、培育品格、建立責任原則及情感管理能力,父母是孩子的榜樣。在同一屋簷下,父母盯著子女,子女也在觀察父母。一位成功的老師需要不斷有在職訓練,何妨父母重要的角色呢?父母不斷成長改善的生命,才有足夠的力量支持在尋找方向的青少年子女。

青少年期被稱為成長的一個「暴風期」,畢竟暴風總會過去,只要父母有好的預備,可以減低它的破壞性,並且成為家庭和孩子成長的寶貴經歷。一位心理學家說:父母承傳兩個重要的人際關係技巧給孩子比遺下財富更重要——如何控制怒氣及如何表達愛。這兩種能力使孩子一生在對己丶對人的關係上受用無窮。

推薦閱讀:蓋瑞巧門(Gary Chapman)著《愛語秘笈與新一代溝通五式(The 5 Love Languages of Teenager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