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 : (社論) 旅行做甚麼 世界「心」度遊

2019年7月   

專題策劃及撰稿:黄熾明、楊佩珊、唐泳欣、張皓羚、伍志婷、胡明慧、陳錦壽、譚皓晶、梁家如、周簡豔珍

2018年出外旅遊排名十大的國家,是阿爾巴尼亞、丹麥、瑞士、新加坡、愛爾蘭、芬蘭、瑞典、匈牙利、盧森堡及香港。香港每年人均出國旅遊次數,高達11.4次,幾乎是上述國家的總和,因此成為世界冠軍。
香港人喜歡外遊,是鐵一般的事實;這與香港狹窄的居住環境、港人懂得生活享受有關。香港人旅遊,一般都為吃喝玩樂,滿足於良辰美景、佳餚美食、瘋狂採購、嘗試新事物等活動,很少用心去體驗旅遊地的文化特色、風土人情、國政民生、社會狀態。這種著重個人享樂的旅遊,縱使「行萬里路」,也只是停留在一個「點」上,「原地踏步」,對增長知識和智慧,不是很有幫助。
當然,對生活節奏快、壓力大的港人來說,出外鬆弛神經、舒緩壓力,也是合情合理的。不過,如要達到「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的效果,就要事前做足功課,才能深度瞭解旅遊之地,不枉此行。特別是家長帶著孩子旅遊,如「有備而來」,孩子會學到更多東西,也會跳出「吃喝玩樂」的桎梏,享受更多元化的旅遊樂趣。
其實,跟旅遊團去旅遊,只能說是「走馬看草」,很多時前往著名地標停留片刻,算是到此一遊,連「花」也看不到。導遊很多時在車上,口沬橫飛,說些三級笑話,更是「兒童不宜」。一家人出外旅遊,還是「自由行」比較上算。除了自由自在,不受「趕鴨子」的拘束;不用浪費時間,接受「強迫性」的購物,還可以深入當地社會,看到該國、該區的「真面目」。
提議一家人在出遊前,大家動手,找出目的地的各種數據資料;包括地理環境、天然特色;人文歷史、名勝古蹟;民間習俗、當地土產;城鄉狀況、交通情形……然後設計旅遊路線圖,到達後按圖索驥,行程就更順利。現時資訊發達,以上所有資料,只要在網上搜索,都無往而不利。當大家同心作事前預備時,孩子們不但學到很多知識,而且會增加旅遊意欲,一家人興致勃勃,就不會出現父母要旅遊,孩子們毫無選擇,板著面、跟著去的場面。
另外,我們對旅遊之地,要有心探索,有心才會有深度。每個名勝古蹟,背後都有個歷史故事,唐太宗李世民說:「以銅為鏡,可正衣冠;以人為鑑,可明得失;以史為鑑,可知興替。」歷史,是我們汲取教訓的好導師。每個名山大川,都可以看到神(上帝)奇妙的作為。詩人大衛說:「我觀看祢指頭所造的天,並祢所陳設的月亮星宿,便說:人算甚麼,祢竟顧念他?世人算甚麼,祢竟眷顧他?」
大衛從觀看神偉大的創造,覺悟人類的渺小,從而思想昇華,感受到神的大愛,在人生路上,與神同遊。當然,我們旅遊時,也會看到一些不法之事,聽到一些抱怨之聲;人類的罪性,隨處可見、隨時顯現;人類需要耶穌基督的救贖,是毋庸置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