喉舌: 草率削長者綜緩 禍及最無助一群

2019年2月

社會福利署宣布,由2月1日起,領取長者綜援的合資格年齡,將於現時60歲提高至65歲,香港社會服務聯會、香港社會工作人員協會、香港社會工作者總工會、邵家臻立法會議員辦事處(下稱:三會一方),異口同聲地對政府是次政策改動,表示強烈反對,並要求政府擱置有關安排。
收緊長者申領綜援年齡,是改變行之已久綜援制度的重大政策,然而政府未有向公眾諮詢的情況下,便倉卒推行。政府一旦推行措施,原本合資格60歲至64歲單身者,在下月開始申請成人綜援時,每月只能領取2,525元,較以往長者綜援每月3,585元,足足少了1,060元,這頗大的差距,無疑叫社會上最無助的社群,生活壓力頓時難以應付。

長者較難尋得工作

政府強調不少60至64歲的長者,仍有工作能力,特首林鄭月娥更以自己作比喻。誠然,她與一眾高官年齡已超越60,依舊如常工作。不過社聯業務總監黃健偉指出,根據政府統計處2018年第三季的綜合住戶統計調查,60至64歲的勞動人口比率為47.9%,較50至54歲的79.1%下降近四成,他認為60歲或以上人士,能繼續參與勞動市場,似乎是過份樂觀。筆者經常聽到50多歲的專業人士,面對提早退休的壓力,社會對聘請年長人士,還存有不少顧慮和歧視,包括質疑應徵者的能力、憂慮年長職員勞工保險費高,以及擔心年長人士較容易發生意外,以致會影響公司等;即使能安排有勞保,亦不太願意聘用。政府對長者就業實況的錯誤評估,可能令長者的生活失去預算,一下子受到嚴重威脅。

基層長者人數不少

長者整體的勞動參與率,在近年或有一定的提升,但基層長者就業,始終是十分困難。目前60至64歲的人口中,接近五成人只有小學或以下的程度,其中有五分一,僅是學前教育或以下的程度,而學前教育或以下的程度的人士,勞動參與率為38.7%,相比同齡長者整體的勞動參與率更低。皆因這批長者約十多歲時,已開始投身職場,且大多數終其一生,都是從事體力勞動的工作,可想而知,他們身體所受的勞損是何其深。另一方面,教育水平較低的長者,到年老時須繼續就業,並且只能尋找體力勞動相關的工作,故要他們投入勞動市場,實在是強人所難。
其實,政府在1977年曾推出類似措施,把退休年齡(可領取長者補助金)從55歲提升到60歲,可是在當時這年齡範圍的市民,就業率達到85%,所以有關措施亦合理的。反觀今日,60至64歲人士的勞動人口,參與率不足五成,政府是否不應在,未解決長者就業問題之前,即倉促推出措施,收緊長者綜援的領取資格?

長者生活費即時扣減三成

政府稱60至64歲的有需要人士,可以改為領取成人綜援,但成人綜援資助相對長者綜援低,資產限額也較嚴謹。現時長者綜援的標準金為3,480元,成人綜援的標準金只是2,455元,兩者相差了1,025元,減少近三分一。除標準金之外,目前長者綜援的受助人,可按其個別需要,以實報實銷的形式申請牙科、眼鏡等特別津貼,只是成人綜援,自1999年開始,便削減相關的項目。因此若要60至64歲受助人,改為領取成人綜援,意味著他們同時喪失去領取,這些特別津貼的機會。當他們真的需要處理,這些特別情況時,卻只能從本身已不足的標準金來支付。在未確保該年齡範圍人士,基本的生活需求情況下,貿然壓縮對這群組的支援,將會嚴重影響到他們的生活質素。

政策欠討論難有共識

社會服務界別的多個專業團體,不單強烈反對「長者綜援資格調高至65歲」,還擔心若先例一開,日後政府會未向長者及業界諮詢下,隨意收緊長者領取其他社會福利的資格。事實上,自一筆過撥款在社會推行以來,政府一直抗拒與業界作定期檢視,公開商討,釐定五年或更長線的福利規劃,比起回歸前,的確是一種倒退。
香港政府關心人口老化,對政府帶來財政壓力,原本是合理的顧慮。不過政府近幾年都有盈餘,用不著這麼急於修改條例,以致本已領取長者綜援的人士,忽然間失去部分收入。由於受害的人數不多,政府能節省的錢有限,可是受害者大多因缺乏其他資源,而設法補救失掉的援助,才出現民怨四起,使到向來支持政府的建制派議員,處於兩難之間。其實政府只需把政策擱置一年,然後逐年提高長者綜援的最低年齡一歲,直到65歲,就可以平息很多的怨氣,財政上的代價亦不高。為何政府要一意孤行立刻提高門檻?
至於信仰方面告訴我們,不要單顧自己,也要關心鄰舍(路加更指出鄰舍,正是我們身邊有需要者,甚至是面對危難的陌生人),保羅更提醒我們要「俯就卑微的人、不要自以為聰明」。當特區面對全球經濟不穩定,財政面臨挑戰,而政府欲推高退休年齡之際,冀願更多市民,包括特區政府的眾首領,多抱著一份關愛弱勢的心,聆聽廣大市民的意向,推動團結、仁愛與和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