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線: (耶穌論語) 渾沌說本原

2019年2月
◇姚錦燊

老子《道德經》29章原文:將欲取天下而為之,吾見其不得已。天下神器,不可為也。為者敗之,執者失之。故物或行或隨,或歔或吹,或強或羸,或培或墮1。是以聖人去甚,去奢,去泰。

白話 ………………………

誰想治理天下並要有所作為,我斷定他做不成。天下這東西,很神妙,不能勉強搞作。誰搞作,誰就把它搞壞了。誰把持,誰就使它喪失了。
各種事物的取向都不同:有的前行、有的後隨;有的性緩像輕噓、有的性急像急吹;有的強壯、有的瘦弱;有的功成,有的敗墮⋯⋯各適其式。所以,聖人須去掉自己的極端、奢侈和過度2。

解說 ………

上章說,生命要回歸本原。本原就是萬物的最自然狀態,稱為「樸」,即原始素材。但這素材要化成器物,才可使用:「樸散而為器,聖人用之⋯⋯大制不割(不割裂)。」事物既已成「器」,又怎能「樸」?如不割裂,怎能使用?本章繼續談論這些問題。
上章說,「樸散則為器,聖人用之」,本章卻說,如果有人想把天下萬器管理好,他會發現,人力辦不到這事:「天下神器,不可為也⋯⋯吾見其不得已⋯⋯不可為也⋯⋯敗之⋯⋯失之。」
為什麼呢?這是因為萬物之本原無極限(infinite),但是人力有極限(finite),由本原所生出來的萬物萬器,遠遠超出人的管理能力:「故物,或行或隨,或歔或吹,或強或羸,或培或墮。」
《莊子·應帝王》有一則故事,與此相應:儵和忽有一個共同朋友,名叫「渾沌」,他對世界的事,無識無知。二人商量:「人皆有七竅,以視、聽、食、息(呼吸),此獨無有。嘗試鑿之。」七竅即兩眼、兩耳、二鼻孔、一嘴吧,是人類藉以感知世界的器官。
他們「日鑿一竅,七日而渾沌死!」
此中意思是:生命本是原始樸素的,像一片渾沌。人類智能的本質卻與此相反,想要擺脫渾沌——要自己能看、能聽、能吃、能呼吸,即能自主,即是自己去掌握命運。
但當智能來了,渾沌也死了。是人類的智能,使生命離失了本原。這個本原稱為渾沌,不求有知、不求有為,因為有知和有為,只是出於人類的慾望。所以今日這個世界,雖有千千萬萬的器物,又有各式各樣視聽之娛,但生命已死亡,因為離失了本原。
那麼人要怎樣做,才能接近無為渾沌之境?
這裡說,「去甚,去奢,去泰」。這三個詞,都是「過分」之意,例如擡得自己太高、給得自己太多、看得自己太大。當人落在自足、自是、自滿之時,正是這種心態。
全段意思很弔詭,好像在說:你想為天下做些事嗎?其實什麼都做不來。但是如果你真想為天下做一些事,那麼你應知道,如果出於自己,什麼也做不來!

思考 ……………………

渾沌之無為,究竟是一個怎樣的境界?《詩·大雅·皇矣》說:「帝謂文王,予(你)⋯⋯不識不知,順帝之則。」原是稱讚周文王,他在上帝面前,謙恭自持、不憑己意、順服上帝,好像一個完全無識、無知的平凡人。
謙恭如無知,是受造物對造物者應持的態度。
感恩而順服,是人類對上帝應有的回應。
世人對上帝之不當回應,正是這種態度:「使你與人不同的是誰呢?你有什麼不是領受的呢?若是領受的,為何自誇,彷彿不是領受的呢?你們已經飽足了、已經豐富了⋯⋯自己就作王了!?」(聖經·哥林多前書4章7-8節)

1王弼本作:「或挫或隳。」依帛本改。
2意譯參梁瑞明。
4參吳怡意譯。
5意譯參傅佩榮。
6Chan’s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