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 : 春花又來年 雜思同細味

2019年2月
專題策劃及撰稿:楊佩珊、黃熾明、胡明慧、伍志婷、吳洛曦、黃玲玲、梁家如、周簡豔珍

筆 者且從文章裡,斷章取義,李後主在極痛苦時爆出「春花秋月何時了」。大哉問!即使他沒有讀過《聖經》,理應不太意識到天地皆要廢去,但他看到年年最美麗,光明物中的花與月,就能感知永恆的存在,於苦難中熬出天機的口占。他關懷至創世宇宙的層面,怪不得王國維說他「有釋迦基督擔荷人類罪惡之意,其大少固不同」(《人間詞話》)。當然,李後主以此咒詛自己的苦難,大有《聖經》人物「約伯」之情。
年年春花都是冠冕,這是恩典,應當歡慶。所以度歲無花,少了點色彩,難免會感到有點遺憾。縱然胸懷不足,藉花朵擁抱宇宙人生,把花細味亦倍感充實。
歡慶的春花應該是以心看待,而心之所感是文學家與才子所長,他們往心的向量(vector)具指導性的,不妨跟著看。

一、愛花

花的鮮艷璀璨惹人愛,最好擁著大片花海,密得不透葉,甚至可以是壓低枝幹的花團樹,這是一般人憑著視覺感知的。相比之下,嗅覺卻少得多,不過它的感知,就更為深睿,好像即將凋謝的玫瑰仍是香,「零落成泥碾作塵」也香如故的梅花。
花生於樹上枝幹交叉的,是小說;爬藤的瀟灑地漫走而上的,是散文;曇花瞬間生死,是舞台劇;淨水中的,美得令人發愁;荒地都由小花發展;野地和石縫裡,就冷不防會冒出白噴噴的百合花。
遇到花底有刺作抵拒之勢,不免令愛花者生憾了。

二、惜花

愛花者豈能忍受將花當作商品?舊社會的花販叫賣雖然有韻,卻是殘酷;現今網購及專門店已不聞此聲,可惜亦一樣無情。倘若想買花的,還是宜於閑步靜賞。
栽花務見其開而不忍見其落,風雨中力保一瓣,定有綻放回報,是神會到的花語。草木不言不動是脆弱,乃充滿神祕及未知的生命;與之互動,產生成敗喜悲的激蕩張力,從中可以細味無窮。

三、配花

綠肥紅瘦難道是傷春悲秋的氾濫嗎?其實這才映襯出花之美,它不是靠綠葉,便是空山、流水,如有琴聲伴著的一朵,簡直是遺世獨立的驚艷。佳人簪花,粉蝶繚繞,才子絮語,天人之美,盡此良宵。或三兩朵供於燈下樽瓶,窗外漏進月色,雅士四五,茶酒細酌,笑談世間多少事。
以哲思配,則濃妝淡抹各有氣韻。隱逸秋菊,俗世牡丹,溫淳淨植是蓮荷,而百合是《聖經》裡曾用的喻體,以其華麗生於地雜草莽。
當人們沈緬於春花的浪漫中,並知覺到李後主所見的美景,離結束的日子又近了,無疑是杞人憂天;皆因我們不可預知,末期是明天降臨,抑或在歸盡千百世後的事情。然而,花-作為生命的璀璨現象,何不盡享恩典,藉以造訪造物之美善?若要憂,則花榭作春泥,護得明年花更美,箇中死生之間,也許是見證著,最大神蹟的救恩。

附識:本文部分內容整合自張曉風〈花之筆記〉一文及清‧張潮《幽夢影》一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