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 每逢佳節倍思親

2018年8月
歐耀強

「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這首詩詞出自中國古代詩人王維的《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詩中的「佳節」,是指九月九日的重陽節。詩人在外地,遊子在異鄉,舉目無親,感覺冷清,也沒能與兄弟在家鄉登高,慨歎思親情懷,充分表達了「每逢佳節倍思親」的心緒。
身處海外的我們,同樣發出身在異鄉的遊子心聲。我們剛過了清明節、端午節,而未來還有中秋節、重陽節及春節。一方面由於不能回鄉探親,另一方面想起過去在家鄉過節的歡聚情境,一股思親情懷,油然而生。身在海外,只能撥通電話問好,說說鄉談,或在異地看著應景的節目,如春晚等。
每個佳節都有特色,同樣會勾起遊子的回憶。「想爸媽」、「想吃家鄉飯」或者「想起所愛的孩子」……這些都蘊含著海外遊子對家人濃濃的愛。來到海外,特別來到遙遠的歐洲,在佳節的日子,更想回家團聚。若家中有老有少,或知道他們有病,就更加會擔心掛念了。海外華人的辛酸生活,不敢告訴國內的家人,免他們擔心,只有看照片懷念,或按時寄錢回鄉,將思念之情以郵寄傳送。
海外華人若因為暫時沒有居留,或對國內的家人的生活仍有負擔,或欠債仍未還清,只得無奈地滯留海外,成為海外的遊魂,比起國內在其他城市打拼的人來說,思鄉之情更濃更烈。有些華人在海外拼搏多年,有能力接自己的家人到身邊,這算是比較幸福的;有些華人卻一次離開家鄉,從此再看不到自己年老的父母,當想起昔日與家人相處的美好時光,就更會內疚傷感了。
為人兒女,有父母在國內的,不管過去大家的關係如何,離鄉別井,總有百般複雜的滋味。每逢佳節倍思親,不再計較往日,想到父母遠方的盼望,矛盾心情湧現。另外,為人父母在海外的,小孩子在國內的遠方,更是苦澀滋味在心頭,掛心孩子們在佳節中,有否慶祝,快樂與否。不過,現代通訊發達,不用寄信,海外華人便可以通過電話、微信語音或網絡視頻和親人聯繫,只要處理好時差,在佳節中都可以互相問候,心裡所湧現的情感,比平日更加激動。
思念親人是正常的,孝敬父母是應當的。正如《聖經》所說:「當孝敬父母,使你的日子在耶和華你神所賜你的地上得以長久。」(《出埃及記》二十章12節)。因此,要珍惜與家人相處的時間,不要吝嗇說聲「我愛你!」,讓大家留下美好真摯的記憶。
過去在佳節中與國內與家人一起度過的情境,或在春節時一起團圓吃飯的溫馨畫面,這類的緬懷之情,都應自然地釋放。每個人出國到海外,總有一個故事。起初多以為環境會更好,後來經歷落差,就更想念遠方的家人,或是留學生,或是出來打工的人,或是為了國內的配偶和孩子辛苦勞力的,不一而同。孤單,無人可傾訴,苦水往自己肚子裡吞……等等遊子情懷,更是每逢佳節倍思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