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風情畫: 米蘭宗教自由開展之地

2017年8月
馬日恆

意大利米蘭貴為時裝之都,每年一度為期一週的米蘭時裝展,更為業界盛事,緊貼時尚之士像朝聖般到來參觀。其實,令米蘭大放異彩的又豈只是時裝。

市名之由來

米蘭在2,400年前由塞爾迪人建立,現今的市徽使用了起初兩族塞爾迪人的族徽。公元前2世紀羅馬侵佔此地,並起了一個拉丁文名稱Mediolanum——即中部平地之意,至今演化成意大利文Milano。之後的Diocletian皇帝把西羅馬帝國定都於米蘭,在此留下不少遺跡,可惜大部分都因失修及戰亂而湮沒。

宗教自由之開展

米蘭對基督教在羅馬帝國的發展佔了一重要席位。相傳君士坦丁在未作羅馬皇帝之前,面臨一生中最嚴峻的米雲安橋之役。藉著上帝給他的異象,他下令把基督的徽號刻在士兵盾牌之上,最後大獲全勝,更順利當上西羅馬皇。登基後不久,便聯同東羅馬皇發出著名的米蘭王詔,公告帝國內必須奉行宗教自由,為基督教在70年後成為羅馬帝國國教奠下重要基礎。

群雄割據

西羅馬帝國覆亡之後,米蘭便被列強侵佔,最後納入神聖羅馬帝國的屬土,但市政則掌握在當地貴族手中,引起不少領地爭奪戰。拿破崙戰爭期間,他侵佔意大利,自封意大利王,定都米蘭並在市內那金碧輝煌的大教堂登基。戰後,他的帝國解體,米蘭落入奧地利哈茨堡皇朝之手。這便造就了米蘭在歌劇及歌劇院上的復興,不單著名作曲家如莫札特等都以米蘭為首演之地,而城內的史卡拉歌劇院更成為全歐最具規模的劇院之一。

經濟火車頭

往後的民族主義風潮促成意大利的統一。統一後,商人們看重米蘭的地理位置,斥資興建連接全國的火車網絡。華麗的火車總站便在此興建,直接提升其在工業及金融業的超然地位,至今仍手執全國經濟的牛耳,也為市內的體育發展注入雄厚資本,意大利最大的兩個足球會AC米蘭與國際米蘭便發源於此。

粉紅色的聖所

上述的米蘭簡史,不是要悶壞讀者,而是要指出暢遊米蘭,最好的行程便是按其城市歷史、文化及經濟發展來安排。先說羅馬時期,前文提過的米蘭王詔使基督教在羅馬帝國紮根。公元355年,羅馬人在市內的中心點興建第一座大教堂。可惜教堂在1075年毀於大火,大主教在1386年下令在原址再建一座,經過不同的設計師及貴族修改後,米蘭主教座堂(Duomo di Milano)教堂終於在19世紀初完工,興建期比巴塞隆那的聖家堂久遠得多。教堂的外牆用上從米蘭市外之湖泊中開採的大理石建成,石身有閃爍的礦物,在陽光照射下,教堂彷彿是一個粉紅聖所。

華麗的玻璃拱廊

從大教堂的正門往右走,便是全市最古老的Victor Emmanuel II商場。建築風格是19世紀初流行的玻璃拱廊,而拱廊的交滙點是一個八角型的玻璃拱頂,拱頂下的地版刻有王國內三大都的市徽。堂皇的商場當然有眾多名貴店舖,而最多人駐足的便是有過百年歷史的咖啡廳。從大教堂的一端進入拱廊,走到另外一端便是上文提過的史卡拉歌劇院。

既生瑜 何生亮

前文也提過貴族間的領地爭奪戰,其中一個最顯赫的便是斯福爾扎家族。在弗朗切斯科一世‧斯福爾扎(Francesco I Sforza)的領導下,家族全面控制米蘭。他在1450年著手興建斯福爾扎城堡,這幢揉合中世紀及文藝復興風格的城堡現為米蘭的重要地標,也是多個博物館及藝術館的所在地。提到地標,不得不提的是達芬奇為恩寵聖母堂繪製的壁畫——「最後的晚餐」。這幅跟據《約翰福音》十三章有關耶穌透露門徒間有一人要出賣他時,門徒的種種反應,最突出當然是猶大緊握錢嚢與門徒及耶穌貌合神離的描寫。《三國演義》中有「既生瑜,何生亮」之嘆,在恩寵聖母堂亦然——膳堂內的大型壁畫不止一幅,可是眾人的眼光多放在《最後的晚餐》上,甚少留意與它相對不夠20米、由蒙杜范奴(Giovanni Donato da Montorfano)所作的色彩繽紛的《釘十架》。也許這便是畫與人的共通點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