喉舌: 制度權責須互相制衡 • 權利勿過度集中

2019年4月

人大會議閉幕不久,在總結中肯定國家充分尊重一國兩制,甚至視此為香港的獨特優勢,呼籲港人繼續放心,與大灣區各城市配合,建設更美好未來。

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

然而,比較正面的有《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這是一份典型的內地式政府文獻,文件中有輝煌的口號(「保持港澳長期穩定繁榮」、「為我國經濟創新力和競爭力不斷增強提供支撐」等)及舖天蓋地的範圍(基建、科技合作、環境保護、生活質素和一帶一路等),但缺乏實際上推行的計劃。《網要》仍然是一份重要的指向性文件;《網要》出版後,港府瞬間提出初步計劃,圖使在大灣區工作的港人,能保持納香港的稅率,顯示港府對推行與該區融合的決心。下一步可能是專業人士在此區,互相承認資歷的計劃。

修訂逃犯條例

另一方面,修訂《逃犯條例》卻帶來很多港人的焦慮。事關去年一名香港男子,涉嫌在台灣謀殺女友後返港,台北當局多次透過陸委會,向港府提出請求,希望取得疑犯證供,甚至移台受審,可是因台港兩地沒有司法互助協議,故港府愛莫能助。對於本港現有條例訂明,不適用於兩岸四地間的引渡要求。港府建議撤銷相關限制,容許本港執法部門,獲取行政長官同意後,能就每宗個別案件,向本地法庭申請引渡許可。政府表示除了上述的案件外,還有其他幾宗牽涉殺人,或綁架後潛逃的嚴重案件,所以修例是要填補法律的漏洞。
本港與部分交往頻繁的國家及地區,諸如泰國、日本、台灣、澳門和中國大陸,均沒有任何引渡協議,這衍生不少問題。舉例說,有本港商人在澳門捲入高官貪污案,遭當地法庭定罪判監,惟港澳沒有引渡協議,澳門當局也無可奈何。
兩岸四地交往頻繁,隨著粵港澳大灣區建設,香港與內地和澳門合作關係,勢將更為密切,而三地之間沒有逃犯引渡安排,是客觀存在的法律漏洞。香港不應成為內地逃犯的避風港,這麼明顯的法律漏洞,竟會存在多年,必然有其原因,可見政府修訂逃犯條例,不能單純考慮法律角度,還要妥善處理背後,牽連的敏感政治問題。

兩地制度差異

內地多年來有單方面,按港方要求移交嫌疑犯,只是香港從來沒有直接向內地「交人」,一大原因是移交疑犯,會觸及到兩地制度差異和信心問題。港人對內地司法制度缺乏信心,擔心疑犯移交內地後得不到公平、公正的審訊。過去廿年,內地當局在法治建設方面確有進步,但在大多數港人眼中,內地司法制度仍談不上健全,審訊過程有欠公開、透明,冤案時有所聞。回歸後,港府一直未有處理移交疑犯問題,與此不無關係。
修訂逃犯條例,既要考慮社會客觀需要,亦要顧及公眾主觀感受,港府提到,內地政府一樣有和英法等民主國家,簽訂司法互助或引渡條約,呼籲市民毋須太過敏感。不過,這些都是主權國之間的合作協議,跟本港與內地的關係有別。當局有關說法,未必足以釋除疑慮。
正因為如此,修例安排處理不當操之過急,可能削弱港人對法制的信心和信任。為了讓市民有時間漸漸建立,對移交疑犯新機制的信心,社會上有提議:政府考慮先將適用範圍限於台灣,三年後再檢討,決定是否將移交安排,逐步擴展至澳門和內地。

華為事件全球關注

另外,幾個月前加拿大扣留華為高層孟晚舟,及內地拘捕兩名加拿大人,包括前外交官康明凱,孟晚舟在加國過境到美國時遭拘留,被美國要求引渡至本地接受審訊,之後孟提出上訴,獲准保釋等候引渡到美國的聆訊。孟晚舟其後由律師,向法院申請保釋獲批,可回到溫哥華居住;除此之外,她也有出席保釋聆訊。同時,康明凱於孟晚舟在加被捕後的一周,亦在北京被拘留,可惜康明凱被捕後,卻像從人間蒸發,律師及加拿大領事館職員均未能探訪。
華為事件引起全球關注之餘,不僅看見中美政經角力,還展現到西方社會司法獨立、保障人權,包括涉案人士獲得法律代表抗辯的權力;而康明凱案讓人看到,政治因素是內地辦事的首要考慮,被告人容易失去人身自由,和申訴之保障,反映出加拿大與中國制度的重大差異。此外,近日華為可以在美國的法庭,控告當地政府非法侵犯其營商利益,更顯示了西方社會三權獨立(立法、司法和行政)的可貴。
基於內地沒有三權分立的制度,亦欠司法獨立、制衡等理想,整個社會著重黨中央的核心領導。港人比較以上幾個活生生的例子,擔心內地所謂的法治,是為政治服務,法院維護政權服務,跟香港與西方社會司法制度,仍有很大差距。當然,孟晚舟案件是國際事件,與香港本身無關,但市民卻清楚見到,不同制度在處事上的分別,事件也反映社會如何保障(或缺乏保障)市民,包括涉案疑犯的人身安全,以及得到公開、文明和合理對待。

制度的權責互相制衡

管理學學者早已指出,人性蘊藏著勤奮面和懶怠面,機構及制度既然由多人組成,當他們有多種不同身份、角色和權位時,便會有各種自身利益的觀點與堅持;要保障對各人有公平和平等的對待,制度內宜設權責的互相制衡,令權利避免過度集中。近日,本港不斷有社會服務機構、學校,甚至醫院被指其管理機制肥上瘦下,未有鄭重處理前線的投訴及意見等情況。
看來以上事件要得到完滿解決,確是困難重重,讓我們以禱告記念這些事,同時多提醒自己,別被私利和權力冲昏頭腦,能手潔心清地平安渡過每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