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成就哪些事 成為哪種人

2019年12月     

策劃與撰稿:晉雲、朔方、田距、勞伯祥

人的價值不在於從別人那裡得到什麼,而是自己可以給別人什麼,但中華文化裡卻有一種濃強烈的「貴人」情結——憧憬有一天遇到有錢有勢有人脈的人提攜幫襯自己一把,使人生步入康莊大道,卻少思考可否成為他人的「貴人」。

沙漠探險隊

19世紀初,一支英國考古探險隊前往撒哈拉沙漠。一路上見到許多骸骨,隊長詹姆斯便將之掩埋,並以樹枝或石塊作為墓碑。隊員反對:「我們是來考古的,不是替死人收屍的。」詹姆斯卻懇切地說:「每堆白骨都曾經是我們的同行,怎麼忍心看他們曝露荒野?」
後來考古隊進入沙漠中心,且大功告成。就在準備凱旋時遭遇塵暴,轉來轉去走不出沙漠,而食物和淡水卻消耗殆盡。隊員們陷入絕望,詹姆斯突然想起來時路,滿懷信心地說:「我們沿著墳墓走。」走出「死亡之海」後,每個隊員都感慨:「善良是我們為自己留下的路標。」
這篇傳奇故事被廣泛引用,說明貪圖一己之利會連命也賠進去,而德行與善舉卻是不敗投資。耶穌在《路加福音》也告誡我們:「你們要給人,就必有給你們的,並且用十足的升斗, 連搖帶按、上尖下流地倒在你們懷裡;因為你們用什麼量器量給人,也必用什麼量器量給你們。」(六章38節)

巴菲特如是說

或許有人以為這不過是「信教者」的說辭,那讓我們來看一下世人眼中的「股神」,成功者典範巴菲特(Warren Edward Buffett)。
今年,他以88歲高齡分享:我見過非常富有的人,會參加別人向他致敬的晚宴,會捐大樓給醫院並以他們的名字命名,表面上很風光,其實處境悲涼,因為沒有人愛他們。一些富翁以為只要開出一張支票,就可買到100萬元的愛,但卻是買不來的……這豈不印證了使徒保羅的觀點:「我若將所有的賙濟窮人,又捨己身叫人焚燒,卻沒有愛,仍然與我無益。」(《哥林多前書》十三章3節)
那他心目中的成功是什麼?你也許想不到,是「愛」!他在喬治亞理工學院演講中強調:如果你活到65歲或70歲,甚至更老,那些你希望愛你的人真的愛你,就是成功;如果活到這麼大歲數,卻沒有人說得出你哪裡好,不論你的銀行存款量有多麼龐大,你的人生也只不過是白白受罪……他的結論就是:幸福之關鍵,在於是否活在愛的關係裡!

經驗製造機

但是利己主義者認為,帶來快樂的不是分享而是佔有,佔有得越多越好,因此吝於感恩,更吝於付出。難道無限制地滿足自己的所有願望,真能給人快樂幸福?
美國現代哲學家諾齊克(Robert Nocizk),曾提出經驗製造機(Experience Machine)假想:這個機器可以製造出「真實的體驗」,帶給人任何可能的經驗或感覺,意味著可以自由選擇和體驗想要的生活;如果預設為快樂,就可以一直感受快樂到死……
會不會有人將一生都花費在玩這個機器上呢?您會嗎?諾齊克的結論是:人類雖然一直在追求幸福與快樂,但經驗製造機所提供的卻沒能真正滿足人們內心深層的慾望,因為大部分人經過理性思考後的答案是「不」。這不難理解:如果幸福就是一個慾望接著另一個慾望,快樂就是這些慾望都得到滿足,那麼隨之而來的只能是厭倦!
人的心裡,顯然有比這些體驗更重要的期待,那才是幸福快樂所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