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風情畫: (樂蹤橫) 牛津 燈火闌珊處的佳人

2019年2月
馬日恆

我居於牛津14年之久,7年前才搬到白金漢郡。然而在搬家的頭兩年,當被問現居何處時,我仍會不期然地說牛津。本欄近年介紹英國不少的地方,卻從未談及牛津,原因大慨是我仍不把自己當作牛津的遊人。前幾天有事回牛津,正事辦完後,四處閒逛,才驚覺牛津正是那燈火闌珊處的佳人。

中譯之雅

英文名Oxford 從撒克遜語Oxenaforda 演變而成。意思是牛群(Oxen)渡淺灘(Ford)之地。可見中文譯名實是神來之筆,不信請看我們較熟識的天津。明人李東陽所撰之碑文有云:「天津象徵天子車馬所渡之地」,即顯明牛津一譯之古雅。若以現代沿用的拉丁拼音,Oxford便要被譯成極煞風景的「奧斯霍特」了。

鎮民與學者之爭

諾曼第皇朝在1066年統治英格蘭後,便在牛津興建堡壘,堡壘其後作監獄,遺跡被建成精品酒店及博物館,現供遊人參觀。舉世聞名的牛津大學則在12世紀中葉成型,當時的眾多學堂,只有在13世紀初成立的聖艾德蒙學堂(St Edmund Hall)得以保存,它也是全英第一個教授本科的高等學府。學堂漸被學院(Colleges)取代,最早期的學院包括大學學院(始於1249年)、貝利奧學院(1263)以及梅頓學院(1264),而後者多被認為是38個學院中成績最好的一個。知識分子興盛,加深與本地居民的摩擦,也構成所謂的鎮民與穿起學袍的學者之爭(Town and Gown),甚至引起奪去93條人命的動亂。

市中心的十字路口

牛津堡固然是市內最早之地標,真正的市中心卻是卡爾法斯塔(Carfax Tower)。塔名原意為十字路口,引身自法文的Carrefour(名字與始創於十字路口旁的加利福超市異曲同工),也就是市內四大街的交滙處。此塔是建於12世紀初的聖馬田教堂的一部份,現只有高塔得以保存。市政府規訂所有市內的新樓宇,均不能高於此塔,遊客可登頂鳥瞰全市,這裡也是遊市的最佳起點。

塔東攬勝

塔東的高街可一直走到聖希爾達學院,沿途可經過上文的一堂兩院。遊客還可看到大學的主要教堂聖馬利堂以及植物園。從聖馬利堂往內街走可看到一連串的名勝,包括全英存書量第二的博德利圖書館並作閱讀室的維奇夫台,往前走便是著名的嘆息橋和沙東尼亞劇院。不得不提的是從嘆息橋後秘道所通往的Turf Tavern酒館,這間始於1381年的酒館乃莘莘學子舒緩壓力的買醉之地。劇院對面是翻新不久的偉士頓圖書館,內有免費古籍展覽。館旁是全歐面積最大的書店——栢克威爾、聖三一學院與貝利奧學院。貝院的西門旁是為紀念堅持新教信仰而被所謂血腥瑪利皇后(Bloody Mary)燒死的殉道者紀念碑,碑的對面是全英首間開放給市民的阿什莫林博物館。碑前的聖積利斯長街,則有眾多騷人墨客喜留的飛鷹及羔羊兩酒吧,當中名人包括《魔戒》作者托爾金、劇作家易卜生及著名護教家魯益師。而每年9月初,此街會化身成一個露天嘉年華。

哈利波特取景處

塔南則是培養出最多英國首相的基督堂學院,其宴會廳是哈利波特電影的取景處,現供有限的收費參觀,後花園則免費供遊人觀賞。一年一度牛津最大型的聖誕頌讚也於此院的教堂舉行,市民在紀念基督誕生的同時,可一睹這個中世紀教堂的風采並欣賞其千挑萬選的詩班之天韻。學院與另一個兒童名著《愛麗斯夢遊仙景》也有淵源,筆名為路易斯卡羅的道奇森是此院的數學講師,據說愛麗斯取材自院長的千金,但是卡羅一直否認。

西與北端的新舊對照

塔西的皇后街可直達兩年前重開的西門商場,商場內配上大量天然光線,使顧客能在開揚的環境下休憩於簇新的商店及食肆之中,也可順道參觀牛津堡。塔北則是市內傳統的購物大道玉米市場街,街道的正中有從14世紀保存下來、以古木作裝潢的小店,以及全市最古老的聖米高堂,此堂除供市民作主日崇拜外,也供遊人登樓觀光。

後記

牛津大學貴為學術泰斗,成就有目共睹。但對我而言,其勇於面對並尊重新思維而同時不隨波逐流的分寸,才是她可貴之處,從其應對2016年的扳倒羅茲運動(Rhones Must Fall)之手法便可見一斑。事緣南非開普敦大學的學生成功促使校方拆下被認為是殖民奴隸主,卻同時是設立國際獎學金先驅的羅茲像。類似的運動在世界各地的大學引起重大迴響。可是,大學校長彭定康勳爵(即香港最後一任總督),在尊重學生的訴求之餘也同時捍衛學術及思想自由。本文且以他對此事的看法作結:「我認為校方有聆聽及尊重參與運動學生之立場,即使我們對此並不苟同……若諸君不能體會曼德拉對羅茲的寬宏態度,或擁護卡爾普伯(Karl Popper)那傳世之作《開明社會》所提倡的精神,也許他們應該考慮到其他學府就讀。可是,我更盼他們能勇於預備為所信之要事作辯論。」我們現在處於一個躁動的社交媒體年代,很容易被煽動,所缺的也許就是一份勇於為所信之要事作辯論的氣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