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倫樂: (銀髮歲月) 做個快樂老人

2018年10月
林麒傑

有慈善大使之稱的崔姨最近解囊幫一個有需要的留學生。她說:別以為留學生都家境富裕,其實很多是窮學生。她認為助人為快樂之本,人家的困境得解決,自己也感安慰。有時在賑災活動中,會見到一些一毛不拔的守財奴全無笑容。他們哪來喜樂?童子軍格言「日行一善」,從少年開始灌輸善舉,造福社會,是很正面的教導。
鍾太帶孫女們上學時,見其他婆婆、奶奶不是有錢便是有學識,心裡形成無名壓力,更不敢與人攀談。眼見人家花枝招展、談笑風生,自己有點怨命——生不逢時,一生無錢無權。這時幸好有位基督徒看見她瑟縮一角,特意接近交談成好友;後來被邀請去參加團契,慢慢體會基督的愛,重拾做人價值,經歷真正的喜樂。
玉蘭師母樂於含飴弄孫,不時協助帶孫,幫助媳婦和女兒煮晚飯。四個內外孫挺會逗老人家開心,會伸手要抱,會投在懷中撒嬌,又會「婆婆」「奶奶」叫到老人家心軟,帶給她說不出的快樂。她現在逛公司不期然會步向童裝部、玩具部。親情緊扣心弦,是一種微妙的祖孫情。
李醫生眼見時下不少女子為纖腰而不惜節食、服藥,以致產生不必要的後遺症;又見男士刺青紋身。他覺得被潮流牽著走,反而是受束縛、無自由。他常勸人知足常樂,接納自己就變得樂觀、光彩,就不會在慾望中虐待自己。
國文老師唐先生擔心孫輩有一天會失去大中華的自我身分,除了要求他們用筷子吃飯,還不時講成語故事,帶他們參觀博物館的中國文物,假期遊覽中、港、台以增廣見聞及中式文化。
陳先生說:老人最怕無所事事,靜下來時會胡思亂想,繼而擔憂。他組織一個讀書會,大家都很投入,自告奮勇分享讀書的得著和樂趣。書中自有顏如玉,滿足到個人需要和興趣。老人家閱讀能增加腦筋活動,且不會與社會脫節。
曾當導演的胡太說:以往我們都盡信教科書或報章言論,特別是耳熟能詳的歷史。現時年輕人對長者的高見時有保留,因為互聯網有很多資料,加上不時都有新發現而成為另一版本。時代不同,胡太提醒長者放開心胸,以客觀方式去接受,做個快樂的長輩;若是頑固執著,很難開心。
曼姨在團契學會善用時間管理,還教身邊同輩騰出些時間進修或消遣。她承認長者往往以為有的是時間,無拘無束,若不自律便會忘記優先次序而落在無日無夜狀態,飲食睡眠都無規律!其實能控制時間,就連人際與家庭的關係都會好。以前從不習字的她,現在也拿起毛筆,邊練字邊自賞,其樂無窮!
長老說:活到幾十歲,要看的已看過,要聽的聽過,要感受的也感受過了。他明白為什麼老人家很難有新鮮感去快樂,不是麻木不仁,而是「已有的事後必再有;已行的事後必再行。日光之下並無新事。」(《聖經‧傳道書》一章9節)長老說一把年紀,眼見健康、心力不如前,難免產生一種隱憂;不是什麼珍饈美味、遊歷觀光,就可引發內心的歡欣。不過老人家若明白有一個永恆的樂園歸宿時,就能不期然有喜樂有平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