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倫樂: 淺談旗袍

2018年4月
文/林麒傑
圖/Ines Lee

香港許多基督教女校規定女生全部穿旗袍(長衫)校服,此風氣也讓家長及學生所愛。曼姨說這可能是秉承中國政府1929年確定旗袍為國家禮服之一,而上海等地的旗袍潮也奠定此為知識女性的標準服飾之一。校服常用藍色、白色,象征純潔。為標籤所屬學校的不同,則在襟邊綑上襯托顏色,又會在當眼處扣上校憲。

羅太的女兒是一家時裝連鎖店的採購部主任。據說中國外貿開放後,她曾在一個交易會上建議穿旗袍。華人身段窈窕、婀娜多姿,突出東方人纖美神韻。其實很多外國婦女也嚮往這突顯身材的衣著。時裝設計師在衣領、胸襟、鈕釦、窄腰、開叉等作改良。不過外國人身型較胖,很難如願以償。

阮嬸也認為長衫的好看有賴於身材,好比牡丹配綠葉,過矮過胖都不合適。她到過南洋各地,覺察只有越南華裔女子肯穿旗袍,皆因氣候炎熱,選用淺色薄紗透風衣料,身體便感涼快。

精通國史的唐老師為旗袍解畫:長衫本自滿族男女老少四季服飾,裁剪與其遊牧生活形態有關——領圓稍高擋風沙;前襟斜開方便穿著;袖口從寬而窄以便狩獵活動;開叉較長有利上下馬……原本適合草原環境的服飾,幾經轉變成為漢服。清朝期間,婦女加上綑邊、企領、雲肩、背心、束腰、繡花,更具吸引力。

出自裁縫世家的鍾太說:旗袍最輝煌時期,上海女性服飾開始西化,旗袍也順勢逐漸改變:領子有高有低,也有反開;袖子在恰到好處收窄;開叉視高矮而定;款式由直筒變為收腰;闊邊相繼縮窄;青布改用各種顏色布料;又在旗袍本身加上刺繡點綴。西洋風氣加速了結封建改革,叫婦女拋棄束腰裹臂,迎合新時代崇尚體態和曲線美。

澳門街餅業權威龔太說:旗袍一向都是端莊高尚服飾,奈何一些影視明星和交際花為了出名而標奇立異,硬把長衫胸前開個大洞,展示胸脯,又肆意開高叉展示玉腿,令人想入非非,醜化了原來高貴大方、儀態萬千的服裝,令旗袍蒙上陰影。

王姑娘說:服裝真可以引人犯罪。自古以來,一些女性用性感挑逗男人。《聖經》提醒:「願女人廉恥、自守,以正派衣裳為妝飾,不以編髮、黃金、珍珠和貴價的衣裳為妝飾,只要有善行,這才與自稱是敬上帝的女人相宜。」上帝是看內心,不似人只重虛有其表,信徒生活是與信仰息息相關的。

行萬里路的旅遊專家阿基說:想不到滿族人搜集金、遼、蒙等民族元素,製作不用衣帶只用鈕釦、不用寬長袖而可以捲袖、方便狩獵操作的服裝,竟成國服。旗袍是指旗人,即滿州人的服裝。辛亥革命在五族共和的號召下,旗袍成功被接納。不過在文革期間,旗袍卻作為資本主義產物而被封殺。

長老說:旗袍給人的印象是含蓄、矜持。很多女士喜歡用深藍、深紫、玫瑰紅等比較端莊的顏色;布料也用絲綢、絲絨、錦緞。女為悅己者容,在裁剪前已心中有數要給誰看、給哪些人欣賞。若存歪心,則如飛蛾撲火。《聖經》警告:「你雖穿上朱紅衣服,佩戴黃金裝飾,用顏料修飾眼目,這樣標緻是枉然的!戀愛你的藐視你,並且尋索你的性命。」真要好自為之,勿辜負這國寶服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