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聽八方: (人間有情) 隨遇而安蘇東坡

2019年3月
◇賴子通

宋哲宗紹聖元年,蘇軾被貶至惠州,掛單於嘉祐寺。一日他慕名登山遊松風亭。爬了一段又一段,有點腰酸腿痛,便靠著路邊的樹木歇息一會。抬頭仰望,松風亭好像高高掛在樹梢,遙不可及。正發愁不知何時能抵達山頂?忽然轉念一想:有什麼地方歇不得,遊不得?難道非要上亭子不可?留心當下,沿途不乏風光如畫。蘇軾領悟隨遇而安,活在當下,享受過程的道理,心中頓時得到解脫,感到輕鬆自在。
「烏台詩案」文字獄後,四十五歲的蘇軾,被貶到偏僻的黃州當「團練副使」,不能簽署公文,不得擅自離開黃州,實質是受看管的戴罪犯官,沒有正常的俸祿和官邸。一貧如洗的蘇軾,沒有自怨自艾,反而決心在逆境中創造環境。他脫下官服,戴上斗笠,率領全家二十多人在城東一塊五十畝的山坡耕種 (從此自號東坡居士),又在園中建了五間農舍,取名「雪堂」,在那裡飲酒賦詩,讀書繪畫,交友談天。蘇東坡自創「東坡肉」、「東坡羹」,村民吃過難忘。他跑到江邊垂釣,蒸出美味的「東坡魚」。他結伴三五,於山水間清茶一盞,野菜一盤,談古論今,人間有味是清歡。他與好友泛舟赤壁,餐風飲月,嘗鱸品酒,一揮而就寫下兩篇《赤壁賦》。
《前赤壁賦》中的一番主客對話:「客亦知夫水與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嘗往也;盈虛者如彼,而卒莫消長也。蓋將自其變者而觀之,而天地曾不能一瞬;自其不變者而觀之,則物與我皆無盡也。」流水不斷,月缺又月圓,以不變而觀之,清風、明月,取之不盡。蘇東坡走出了歷代文人對人生短暫的感傷,突顯了他豁達樂觀的人生態度。
《定風波》「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料峭春風吹酒醒,微冷,山頭斜照卻相迎。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偶遇風雨原是生活中的一樁小事,蘇東坡借題發揮:如急風驟雨的政治攻擊下,仍安閒自若。「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在蘇東坡心中,雨天也好,晴天也好,已不放在心裡了,也就是,已經超然於得失之外,不必記掛心頭而徒添煩惱。不畏逆境,隨遇而安的蘇東坡值得我們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