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 : 金齡界別全接觸 百行以孝最為先

2018年10月
專題策劃及撰稿:伍志婷、黃熾明、胡明慧、吳洛曦、楊佩珊、黃玲玲、唐泳欣、譚皓晶、梁家如、周簡豔珍

相信大多數人自呱呱墮地開始,會得到父母的悉心照料,即使子女長成,但仍潛藏著「養兒一百歲,長憂九十九」的顧慮。
香港人工作繁重勞碌,生活壓力叫人喘不過氣來。直到有一天,當子女事業有成或自組家庭的時候,剛好父母亦步入暮年,但未必能獲得妥善照顧,只因子女各自忙著生活,而忽略他們的需要。也許是情非得已,不過孝敬父母是天職,也是《聖經》十誡裡的教導,這實在責無旁貸。儘管「養兒防老」,在現今社會已不合時宜,然而父母獻出半生,甚至犧牲了自己的理想,去成就我們的未來。父母之愛,恩深似海;究竟子女如何讓父母在耄耋之年,能老有所依,不會成為孤獨長者,甚至頓失依靠?
首先,長者隨著年紀增長,健康自然每況愈下。糖尿病、心臟病、中風等是常見的老年疾病,其中患有腦退化症的長者,在香港甚為普遍,他們需要額外的照顧及支援,於是很多家庭聘請外傭,能夠照顧他們之餘,亦避免他們外出時迷失歸家路。另外,中國人經常說「病向淺中醫」,因此我們必須為父母定期做全身檢查,防止增加患上危疾的風險;假如他們不幸患上疾病,就可以及早接受治療。若不是與父母同住的子女,為他們裝置平安鐘,能稍讓大家安心。
至於照顧長者方面,除了關注他們的生理外,精神健康也非常重要。據衛生署統計,現時每十個長者當中,就有一個顯示抑鬱症狀;還有長者自殺率,在各年齡組別中最高。原因是父母一方先行離世,子女與其分開居住,大家彼此溝通不足,加上缺乏社交生活,導致他們處於孤寂狀態;若沒有得到子女的關心和愛護,情緒容易偏向低落,長久下去便失去人生動力及方向。所以我們需要適時向父母噓寒問暖,陪伴上酒樓飲茶,以瞭解他們的日常所需,這不單只是經濟方面,精神支持亦很重要。同時鼓勵他們到附近的社區中心,參加長者活動,使他們不會跟社會脫節,如果可以安排一些短途旅行,更讓父母身心舒暢。
其實,有很多失去自理能力的長者,都不願意入住安老院,但對於分身乏術的子女們而言,這個決定無疑是既無奈又艱難。為此,他們應向父母耐心講解進入安老院的好處,例如廿四小時有人照顧,比較安全;有團體活動,擴闊社交圈子等等,付出更多的愛心與包容,千萬不要讓父母有被遺棄的感覺,並向他們承諾會恆常探訪。畢竟給父母安享晚年,是子女的責任;無論環境多困難和惡劣,也要抱著平常心去面對。如遇到問題,可向教會或信任的人分享外,請緊記「勤禱告,求主加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