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風情畫: 不沉醉於昔日光輝的梅斯市

2020年4月     

馬日恆

去年復活節期間我家暢遊了德法盧三國,我因為一本法文兒童書的緣故特意在梅斯(Metz)留了一晚,而我一家人事後也對這個安排十分滿意,在此與讀者分享是次遊歷。

不甘沉醉於昔日光輝

梅斯是摩澤爾(Moselle)河旁的一個大城。兩千多年前塞爾特人便在此地建立市鎮,凱撒攻下哥盧地(大致是現今的法國)後便成為境內最大的羅馬城市之一,之後為不同歐洲皇國的首都;在12至15世紀成為獨立的共和國,也是歐洲歷史最悠久的共和國之一。不難想像梅斯是個文化大熔爐,集各代之大成。可是,該市居民不甘只沉醉於昔日光輝之中,在千禧年之前便計劃開發市內的另一端來傳承文化面貌。故此我把行程的起點定在2010年落成的梅斯龐畢度中心(Metz Pompidou Centre)。

文化多元的實踐

龐畢度中心的建築正反映此市的文代多元,由日本建築師板茂設計,他在巴黎作資料搜集時無意發現一頂中國帽子,便想到以帽子的形狀來刻劃這座屢獲殊榮的建築之輪廓;而館外的園林則由法國名師加士丁以不損害地球為原則的可持續概念所設計。館內的展覽與巴黎的龐畢度中心一脈相承,主要是推廣始於20世紀的現代藝術。可是,此館更強調當代藝術的形態,例如以整個展區來帶出韓國簡約主義大師李禹煥的作品。這種展覽風格帶我走出品嘗藝術的舒適區,令我這個門外漢也能一窺當代所提倡以不同形態來表達藝術意念的境界。

上帝的燈籠

龐畢度中心是梅斯新設的劇場區之核心,整區的建設預計在2023年完成,目的是在德法盧的交匯處提供一個以多元文化及綠化為主軸,迎合21世紀需要的智能城市。梅市的另一端卻為遊客提供一處極富古典風情的體驗。雖然此市的歷史可追溯至二千多年前,但保存至今的文化風韻則屬於中世紀之後,其中的表表者是哥德式的聖史提反大教堂。這座以區內常用的金黃石灰岩所建的教堂建於1552年,乃全球使用最多幻彩琉璃的教堂,故有上帝的燈籠之稱。幻彩琉璃出自500年間多位大師的手筆,甚至現代主義的領軍人物夏卡爾也為此堂設計了一系列的琉璃,內容由創世說起,提及亞當夏娃、亞伯拉罕及大衛等舊約《聖經》人物的故事。

沿河觀光

教堂旁是同樣以石灰岩所建的市會堂及遊客中心,市會堂外牆除了掛上市徽、區徽、國旗及歐盟旗幟外,也以德法盧三國簡潔的大字展示國旗所代表的立國原意,即自由、博愛、平等。從市會堂向西南走10分鐘便是世界級的阿仙奴演奏廳以及古舊的聖保羅教堂,旁邊是裝潢華麗的花園,往河岸走可租電艇欣賞沿岸的風光,其中的第九教堂從河上仰望更覺莊嚴肅目。細心的遊人會發覺這座教堂並非金黃石灰岩所造,而是由灰色的花崗岩建成。原因是普法戰爭後梅斯所處的洛林郡以及阿爾薩斯郡均割讓予普魯士(即往後的德國),新主人在市中心外大興土木。為了彰顯新氣象,更以萊茵河旁的花崗岩來取代慣用的石灰岩作建築材料。碰巧市東的河道上也有一座名為德國堡的橋頭堡壘,可是這座巍峨的中世紀堡壘在普法戰爭前的五百年已由當時的日耳曼騎士興建,並非出自往後的德國人之手筆。

寫作緣起

梅斯實在是一個多元可人的城市,文章起首提到遊市的緣起是一本兒童書籍。這本書是兩年前陪小兒到法國一間圖書館時無意發現。書名大概是《給兒童認識的法國》,每一章都簡單介紹一種法國面貌,例如地標、名人及列代紀。地標一章介紹法國不同的地區,例如馬賽的港口、諾曼第的海灣及波爾多的紅酒區等;也讓我看到當時從未聽過的梅斯,而當中的地標當然是帽子形的龐畢度中心。

以史為鏡 去蕪存菁

在書中,名人一欄主要是讓兒童認識對人類文明有貢獻或為國抗敵的法國人,包括在百年戰爭中殉國的聖女貞德、女權學者施蒙波娃及深諳民間疾苦的文壇巨擘雨果等。列代紀不以朝代劃分,卻以重要的事件作分水嶺,其中包括文藝復興、啟蒙運動、法國大革命、殖民主義以及殖民地獨立等。特別值得留意的是最後兩點的插圖,前者描繪兇惡的白人欺壓越南、北非及阿拉伯人,後者則是被欺壓的族群歡天喜地慶祝獨立。令我感興趣的是幼童在看到這些插圖後的想法。所謂潛移默化便是從小起塑造一些對與錯的觀念,若孩童從書本中看到本國從前犯的錯、全球人民在得到自由與獨立後的樂,並吸取施蒙波娃及雨果所重視的平權及均富概念,長大後當有更大的準備來維護國旗背後那自由、博愛、平等的初衷,並有足夠的免疫力來避免重蹈民族主義及殖民主義之覆轍。

後記:國民教育

小兒在去年九月升上三年級,英國的學校也要讓孩童認識身處的國度。使我有點詫異的是學校在之前的兩年主要涵蓋埃及、希臘及羅馬的古文明,近來才提及英國從石器時代開始的文明進程。無論是法國或英國,這類教育無疑便是近年在香港極富爭議的國民教育。我想若香港要推行的國民教育能參考英法一套中的廣度、深度、包容度以及從錯誤中學習的大度,也許便不會引起這麼大的爭議,並能得到教育界、家長及學生的支持吧--起碼我便樂於讓小兒學習客觀求真的中華民族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