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線: (耶穌論語) 人治,不及道化!

2019年10月     

◇姚錦燊

老子《道德經》37章原文:道常無為而無不為。侯王若能守之,萬物將自化。化而欲作,吾將鎮之以無名之樸。無名之樸,夫亦將無欲。不欲以靜,天下將自定。

白話

道是永恆的,表面看不見有甚麼作為,可是沒有一樣事情不是道的作為。統治者只要守住道,萬物將會順乎自己得化育。萬物在化育中,若有私慾顯露,就當用無以名狀的真樸來把它安定。無以名狀的真樸,使人回到無欲境界。回到無欲,安靜下來,天下也將會安定下來!1

淺說

本章讀者是「侯王」,即邦國統治者,嚮往「天下⋯⋯定」,所以這是一篇治國論述。主題很突出:國家治理得好不好,不是靠侯王本事不本事,而是看他的行為合不合乎「道」。字面背後,蘊含兩個相對觀念:人治與道化。
治,即統治,是侯王日常工作,用禮制法規作手段。但是本章帶出另一個更高觀念:「自化」,即萬物活出自己完好的生命。侯王無須追求萬民都接受自己管治,而應讓萬民按自己方式化育,這對那些一心夢想追求國富兵強者是一個反諷。
周代稱為封建社會,統治者和受治者屬於兩個階級。在人類文化演進中,必會有某些階級自覺優越去駕馭別的階級。前者為貴族,後者為庶民。貴族是精英,庶民為庸眾。荀子《富國》說:「禮者,貴賤有等。」古代社會就是這樣看人與人的區分。
要有效統治,就得使用法規制度。所以荀子《王制》又說:「勉之以慶賞,懲之以刑罰。安職(稱職)則畜(保留),不安職則棄(辭退)。」只要公平、公正便可以。
但是老子說:「侯王若能守之,萬物將自化。」統治者靠自己是不能管理好萬民的。他們須要先學習道之「無為」,讓萬民「自化」——自己化育、自我完善——「我無為而民自化」,見57章。
這裡其實含有兩個突破性思想:
第一、由精英統治庸眾,並非天經地義,精英自己也有不足。
第二、精英所用手段——禮制法規——並非放諸四海皆準。
在這背後,又隱藏了一個沒有明說的想法:精英庸眾皆未「化」,只因皆有「欲」(慾望)。所以下半章針對慾望而寫:「欲作」、「無欲」、「不欲」。
慾望,對精英庸眾都是禍患源頭。對治慾望方法,乃「鎭之以⋯⋯樸」。「樸」即未經加工的原生本頭,代表萬物原始狀態。樸,乃對自身原始本質的自覺,是對自以為比人超越者的反面誥誡。樸稱「無名」,乃因本質與道相同,「道常無名」,見32章。用樸「鎮」欲,乃不憑己力,不用方法:「以靜」。「靜」,不是努力去遏止內心的一些甚麼,2而是擁有一片根本不起慾念的心境,這是真樸,也是世人無法到達之境地。

思考

本章,是給統治者修心養性的檢討。世上人君,自視高人一等,老子卻叫他自視為原生木頭——荒蕪而無建樹——這是對人君之棒喝。基督聖教,指出只有上帝才是超越者:「上帝造萬物」3;「降雨給義人,也給不義的人。」4人人平等,無分超越平凡,無分精英庸俗,而耶穌基督竟以天地至高君王的身分來世服侍庸俗門徒,為他們洗腳!

出版:《普世價值與華人文化交談:請教老子,談談說說喝杯茶》,精選本欄,創新演繹,英中對照。德慧發行,本社有售。

1意譯參梁瑞明,《老子釋義》。
2參鍾應梅,《老子新詮》,頁112。
3傳3:11。
4太5:45。
7林前4:7。
8傳3:15。
9傳3:14。
10傳3:14。
3徒17:24-28。
4出33:18-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