喉舌: 持守信仰造福社會

2019年5月

時光飛逝,前一陣子趕著慶祝新年,今天驚覺五月已到,2019年快將過一半了!
這段時間,社會上仍有許多值得人關心的新聞。如醫務委員會對放寬海外醫生,來港就業的決定,成為很多人的關注,雖然在第一次開會時,醫務委員會之小組否決了所有的方案,但因社會人士反應熱烈,指出醫生不應只為保護行業利益,而無視普羅大眾對醫者的需求,喜見醫務委員會迅速回應,表示盡快會重新硏究課題,且考量市民需要。其實,若是政府願見到更多專業醫生,肯長期留在公共醫療機構服務,便應為他們設計合理的薪級、工作量、福利等配套,否則無論多少醫生被吸引前來工作,最終也是流出私人市場,對補充人手的事治標不治本。

中港融合充滿憂慮

自從港珠澳大橋和高鐵開通後,中港的人口、旅遊及各層面的合作更見頻密,當中包括香港的大灣區之遠象,構圖逐漸浮現,港府不遺餘力與內地商討,各個行業進一步互聯互通的途徑:長者能在不影響領取福利之下,可考慮回鄕養老,享受更寛闊的居住空間,年輕家庭亦不妨思索北上居住;各行業的有關專業學會,將陸續爭取擁有相關學歷,與已考取本港入職資格者,加快被國內認可;內地有不少國際學校,供回國定居的家庭選擇,對於還在學的年青人,則有機會考進國內有名學府進修,甚至可以申請助學金等。即使不是每一個香港人,都會習慣內地的生活模式,不過就以上種種發展,為本港居民開闢了一片新天地,我們也樂見更多港人願意到國內一闖,以增加改善生活的機會。
另一邊廂,很多香港人對中港融合充滿憂慮,皆因相比內地的法治,香港卻擁有較完善的社會規律,擁有言論、思想、信仰的自由和保障,市民有參與公共事務、評論及結社的自由,同時香港的教育理想,以鼓勵有獨立的思考,社會尊重多元文化的價值與生活方式,人身安全受到保障等。自1982年,中英雙方簽下聯合聲明後,市民經歷了大、小的社會歷史,叫大眾更清晰地意識到,上述不單是香港社會的核心價值,更是社會制度中不可或缺的元素。香港政府就以上的本地優勢,態度是口惠而實不至,反而使中港融合的路更困難,增加了社會的分化。

佔中九子案令人失望

由佔中九子的案件,可見多少港人為捍衛以上的理念,所曾付出的代價與政府叫人失望之處。九子和眾多市民於2014年,在未經政府准許下,佔據街頭九十七天,按法律的字義來看,確實是犯上非法聚會的罪名。不過政府竟然控訴他們「串謀公眾妨擾」、「煽惑公眾妨擾」及「煽惑他人煽惑公眾妨擾」三項罪名,他們是否犯了以上的罪名,卻牽涉爭議性的詮釋,到底2014年9月27之前,三子曾否「串謀」他人引發佔中事件?還是由於那天警察施放催淚彈,而帶來自發的社會運動?大部分上街的人,是否因為三子的「煽惑」才跑上街?「煽惑他人煽惑」的罪名,更有點莫名其妙,如何決定三子要負多少間接的責任?(誇張一點來說:為何不加控他們「煽或他人煽惑眾人煽惑公眾妨擾」?)換句話說,律政司有權選擇控告三子的罪名,但政府似乎並非以三子直接觸犯的罪行,而是刻意採用刑罰較重的罪名。現在三子(連同其他六人)雖有部分的罪名成立,可是市民未能釋除政府對社運人士,進行政治打壓的疑慮。期望法官的判刑,能尊重社會民心的期望。
無論我們喜歡與否,中港融合是大勢所趨。只是融合不等於一統化,假若融合使香港變成,如國內的文化和制度同質,那樣香港會失去對中國的獨特貢獻。如果單談經濟實力,深圳市今年的生產毛額,大概可超越香港,並無特別之處;香港獨有是國際化的視野、開放的文化及公平的社會制度。很多高質素的內地人移居香港之原因,是有著與其不同的文化和社會制度;香港人到國內就業,亦可把這種視野及文化帶進國內,刺激當地的文化,進而不斷更新。若然香港政府能實際地保護,與倡議這些核心的價值,市民就可以有信心地朝向中港融合。

家庭共融和完整

作為信徒,我們除了關注信仰及自由之外,還有社區中的家庭共融與完整、人際間的和諧與誠實、守法講理的社會、公平公正而不徇私的管治者等。《聖經》裡提到信徒應有的各種德行,這不單是信徒的指引,也是世人彼此和平相處的根基:「聖靈的果子就是仁愛、喜樂、和平、忍耐、恩慈、良善、信實、 溫柔、節制。這樣的事沒有律法禁止。凡屬基督耶穌的人,是已經把肉體與肉體的邪情私慾同釘在十字架上了。 我們若靠著聖靈而活,也要靠著聖靈行事。不要貪圖虛名,彼此惹氣,互相嫉妒。」(《加拉太書》五章22-26節)各位弟兄姊妹,我們會否就以上的種種,努力堅持作好的榜樣,持守信仰的原則,造福社會及身邊的人?